“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太仓 聚焦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成就
昨天,由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太仓。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8家中央及省市级媒体的近60位记者在太仓实地采风,用笔尖和镜头记录太仓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媒体团首先来到太仓港,围绕港口发展、航线布局、货物种类等主题展开集体采访。一辆辆崭新的国产汽车有序登船,“玉衡先锋”号即将装载3600余辆商品车启程前往东南亚……在海通(太仓)汽车码头,这一场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第8位、全球第20位,航线覆盖东北亚、东南亚、中东、地中海、东欧、北非、南美等地区的120余个港口,覆盖近远洋、链接江海河。”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方健表示,太仓港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内河港口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实践。当了解到太仓港建有长江干线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汽车滚装码头,以及长江流域首个堆场自动化码头时,不少记者立即举起相机记录所见所闻。
随后,媒体团参观了太仓中德合作展示中心,并与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采访。该中心集中展示了太仓与德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成果,通过一系列数据和荣誉,展现中德合作的韧劲与活力。
自1993年至今,太仓已集聚德企超560家,总投资超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670亿元。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中有6 家、前二十大家族企业中有8家落户太仓,不断擦亮“太仓制造、德国品质”的名片。在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媒体团深入“智慧工厂”,从舍弗勒在太仓3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切身感受太仓优良的营商环境。
“一辆整车上70%的零部件可实现‘太仓制造’,这让我们眼前一亮。可以说,虽然太仓不生产整车,但其发展与中国汽车产业密不可分,是中国经济活力的具体体现。”人民日报社记者王伟健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展现“德企之乡”太仓的发展动能,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呈现的新亮点。
以此次采访活动为契机,太仓将继续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的协作,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提升对外传播质量,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进一步讲好“太仓故事”、传播好“太仓声音”。(记者 宋沐恩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