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乡村“兴”“美”“高”“优”齐进阶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肜静颖 时间:2025-11-20

  产业向“兴”而行、颜值向“美”而塑、收入向“高”而增、支出向“优”而降。“十四五”以来,我市乡村振兴实践中,既筑牢经济根基以“富口袋”,又提升治理能力以“善管家”,通过压减不必要的支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产业实力、民生福祉、治理效能。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经济为基。在璜泾工业园区内,合盈人才公寓的560套住房实现满租运营,奥芯半导体、世纪互联等企业员工在此安居乐业。这份年租金超500万元的成绩单,正是璜泾镇13个村抱团发展的生动注脚。“单村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弱,抱团才能闯出新路。”雅鹿村党委书记顾爱东一语道破关键。

  由雅鹿村牵头,13个村共同出资成立太仓市合盈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公司精准对接园区人才住宿需求,盘活闲置资源开发建设人才公寓,并配套建设食堂、超市、篮球场等生活设施。通过积极争取各级补助资金1091万元,项目自主投入压缩至约6500万元。投用即满租的亮眼表现,带来超8.5%的年回报率,为13个村开辟了稳定增收渠道。

  抱团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产业链延伸的文章持续深化。在人才公寓南侧,总投资7400多万元的合盈二期项目即将竣工,2.3万平方米的三层标准厂房预计每年可新增租金收入500万至600万元。“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链延伸。”顾爱东介绍,这里将开发猪肉馅、包子等产品,为雅鹿村梅山猪产业铺路,打造璜泾镇农副产品产业基地,让集体经济增长拥有更坚实的支撑。

  村级收入提升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村民。以雅鹿村为例,过去五年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推进46个村民小组环境整治,成功创建1个省级、1个苏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正成为现实图景。

  目前,全市已打造41个集体经济联合抱团平台,运营92个抱团项目,通过“以强带弱”实现富村更优、弱村变强。2024年,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7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9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64:1。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正滋养着乡村振兴的沃土。

  乡村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年收入超2000万元的沙溪镇涂松村,在保洁费用上格外“精打细算”。“聘请第三方进行保洁,一年至少需要150万元;组建自己的保洁队伍,工资、设备加上垃圾分类费用,90万元就足够。”涂松村党委书记樊志祥的这笔“明白账”,既考量成本,更关乎民生。

  涂松村的15人保洁队全由退休村民组成,既解决了老年人再就业需求,又实现了降本增效。更为巧妙的是,村里推行“环境信用积分”制度,为871户家庭建立“环境文明账”,积分可兑换米、油等生活用品,仅年支出35万元就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管护的内生动力。

  “节流是手段,增效是目标,盘活资源才是长远之策。”樊志祥立足村域内市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的区位优势,推动保洁队伍从“村内服务”向“市场运营”转型,积极承接镇政府绿化养护、企业保洁等外包业务,年营业收入达450万元,净利润超100万元。今年,这支队伍已将目光投向辖区内两个新建园区,计划进一步拓展企业绿化养护业务。

  涂松村的实践,正是我市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的缩影。“十四五”以来,我市积极探索村庄环境市场化投入与群众参与长效管护机制,推广“基层党组织+劳务合作社+村物业公司”模式,户均管护费降至1000元左右。目前,全市已有21个村入选省级和美乡村,我市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省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相关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集体经济的壮大、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持续赋能。“十四五”以来,我市完成“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等多项部省级改革试点,创新村集体存量资金管理、经营人才激励等机制,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同时,培育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记者  顾雪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