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千年文脉润古今

来源:扬州发布 责编:王晓雅 时间:2025-11-23

11月上旬,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结果揭晓,由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排的扬剧《郑板桥》,摘下全国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文华剧目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让我们拉回时间的进度条——扬州评选“运河十二景”并串珠成链、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以运河为名邀约世界、“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收获50亿+流量,还有舞剧《朱自清》摘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东关街园宅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扬州荣膺“中国美好生活城市”……过去五年,扬州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收获无数“名场面”。

这些“名场面”背后,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始终以敬畏之心、珍爱之情、扎实之举保护传承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守正,锐意创新,全力推进文化繁荣、文旅共兴,致力于活态传承彰显时代价值,聚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文明、文化、历史古城,在全国都很有分量”的“好地方”建设得活力四射、魅力十足。

“十四五”步入收官,“十五五”即将开篇。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好地方”扬州正用古今辉映的文化映像,展现千年名城的时代画卷。

冬日的瘦西湖层林尽染。 孟德龙 摄

赓续文脉

守正创新,让古老运河活力奔腾

在中国,没有一座城市与运河的关系像扬州这般亲密。

2500多年里,大运河将扬州孕育得繁荣富庶,给城市带来汉唐清三度辉煌,推动与世界交流互鉴。扬州也始终视大运河为母亲河,近年来更是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担当,聚焦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赓续文脉、守正创新,争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

202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

当天,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启动。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在世界的聚光灯下,充满自信地讲述世界最长最古老运河的故事,分享“运河长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宝贵文化遗产的经验。24小时内,全网浏览量达50亿+。

在古运河便益门桥码头,嘉宾乘船驶向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这是扬州与运河“城河共兴”最直观的一段,两岸数十处历史文化遗存、现代产业基地、生态休闲公园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40分钟行程结束,大家感慨万千:“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果在全线堪称标兵和示范。”

让大运河“流动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传承后世,扬州从不松懈。

运河是扬州的文化之源,而文艺作为文化表达的具体呈现,是涵养文化自信的优秀载体。

今年11月4日,扬剧《郑板桥》摘下“文华奖”,实现扬州舞台艺术站上最高奖台的夙愿。这部诞生两年,演出60多场却场场总结、打磨、提升的地方戏曲精品,完美地诠释了守正创新的含义。

立足地方文化、坚持时代同频,一批赓续运河文化、诠释城市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接连涌现。木偶剧《勇敢的马可·波罗》、中篇扬州曲艺《大河向北》、舞剧《朱自清》……扬州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频频摘得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木偶皮影优秀剧(节)目展演“优秀剧目奖”等各领域最高奖项。

与此同时,扬剧蜚声维也纳、木偶惊艳俄罗斯、民乐奏响莱茵河畔……扬州文艺魅力更辐射海外,向世界讲述扬州故事。

扬剧《郑板桥》剧照。

运河是流动的历史记忆,而文博则是这一记忆的当下见证,能让运河文脉变得具象可感。

三湾公园、古运河畔,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一艘“文化巨轮”,停泊在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港口。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博物馆天天爆满。这份火爆,源自运河文化的天然吸引,更源自大运河博物馆用“活态”让参观者震撼——古老大运河被赋予了新生命。

在这里,丰富的文物结合“5G+VR”技术,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迥异于传统博物馆的参观方式,将大运河最为显著的“活态”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纵览这本中国大运河“百科全书”,透过古老运河的河道剖面、古色古香的运河街肆回望过去,站在数字化运河展厅里穿越古今、畅想未来。在这里,博物馆不再仅仅是收藏与展示历史的殿堂,更是一个可触摸、可感知、可沉浸其中的“活”的课堂。

水韵剧场内、古戏台上,好戏连台。演出形式是扬州杖头木偶、扬剧、扬州曲艺等因运河而生的非遗,演出内容也与运河息息相关。在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副所长郭江看来,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博物馆以运河文化品牌给院团搭建展示平台,院团把国家级非遗项目及扬州地方文化融入其中,也使得博物馆的馆陈、运营模式更加丰富,让游客能在一个点位,一站式、多维度地深入了解扬州文化。这种模式使得博物馆从静态的“文物仓库”转变为动态的“文化发生器”。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成功实践,如石破水、泛起涟漪,带动着扬州其他文博场馆的“革新”。

扬州博物馆探索文博创新表达方式,推出首个多场景XR沉浸探索体验展,赋予历史与想象新的生命力;隋炀帝陵遗址公园以模型场景、声光电、多媒体互动等手段,将隋炀帝与大运河、与扬州的渊源娓娓道来;朱自清故居实景演出《百年背影》将实景演绎、经典朗诵与曲艺表演相结合,让文学经典在发生地焕发新的情感力量……

扬州文化保护传承的守正与创新,激活了整座城市的运河文化基因,让古老的运河活力奔腾。

古城新生

微更新成“舒经活络”年轻密码

今年国庆节前夕,甘泉路小东门YOHO街区开街,迅速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无独有偶,11月7日起,小秦淮河游船开通运营,市民游客纷纷体验,在桨声灯影中聆听小河故事、感受古城韵味。

“从承载市民集体记忆的红旗剧场、娱乐城,到如今备受青睐的YOHO街区与小秦淮河游览线,这些变迁印证着时代脉动,也诉说着古城焕新的故事。”扬州市民丁昊说。

面积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做好“保护、传承、利用”这道题?扬州以“小尺度、微更新”的巧思,实现了古今文脉的交融和文旅产业发展。

道路提升、房屋修缮、煤气入户、电线下地、景观打造……扬州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出仁丰里、皮市街等各具特色的街区,既不破坏居住生态,保持了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又营造了老街小巷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氛围。

这一理念的系统实践,为古城焕新筑牢了坚实基底。

“我们坚持规划引领、项目为王,在广陵路、皮市街、仁丰里、南河下四大片区,聚焦美好人居、产业兴旺与全域旅游示范建设,推进实施20个板块更新,总投资19.9亿元,全力打造集萃人文经济、承载乡愁记忆的广陵古城。”广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已完成原广陵小学更新、原苏北电影院更新、苏唱街1号更新等33个节点子项目实施,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参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7亿元。

一个个古城保护利用和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古城人居环境与空间品质,众多老建筑、老区域青春再现,并成为旅游新亮点。如今的“网红”街区仁丰里、皮市街,每逢节假日便人头攒动;广陵有盐、河下义方传承馆、月见扬州展示馆、魏源与扬州展示馆等文博景点和场馆更是吸引着外地游客的目光。

依托古城更新后的空间活化成果,一批旅游新业态也蓬勃兴起:“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艺盘活古运河沿线资源,Citywalk串起街巷故事,精品民宿与小剧场演出营造主客共享新空间,长乐盐商宴、“唐朝诡事录”VR剧场等新场景层出不穷。从“长乐听涛”早茶到十间院民宿,从非遗工坊到青年共创空间,“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正成为现实。

“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艺。 资料图片

随着城市更新不断深入,扬州进一步强化文旅融合顶层设计——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大会,先后出台《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实施意见》与《促进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22条措施》,为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连续获得“年度文旅新势力”城市、“美好文化”城市、“活力之城”等荣誉。

数据显示,2024年扬州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9亿人次,位列全省第四,同比增长15.6%;实现旅游总收入1037亿元,同比增长11.5%。

非遗+市场

双向赋能让千年技艺“火”起来

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作为江苏唯一老字号代表,扬州谢馥春与花王、老佛爷百货、麦当劳等国际品牌同台,亮相中华老字号国际交流活动暨第五届中华老字号创新发展大会。值得一提的是,谢馥春还入选了商务部“中华老字号守正创新十大典型案例”。

谢馥春的成功印证了老字号的核心优势在于“老”,而破局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新”。

对于非遗而言,其生命力源于与时代同行——以传统技艺为根,以现代创意为翼,用新思维激活老技艺,用新场景承接老传统,让非遗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在扬州,非遗传承以“守正”为基,搭建起多元载体。2024年1月,扬州非遗珍宝馆开馆,馆内会聚玉雕、漆器、剪纸等上万件珍品,设立了非遗大师工作室和研学基地。“楼上展文脉,楼下传技艺。”该馆相关负责人说,非遗珍宝馆以研学为创新抓手,让青少年在动手创作中触摸非遗温度,实现从静态展陈到动态体验、从匠心守护到青春传承的转变,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立足本土,扬州非遗更以创新之姿走向国际舞台。

今年9月,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在莫斯科国立中央木偶剧院上演12个经典杖头木偶节目,赢得满堂喝彩。不仅如此,扬州杖头木偶还奔赴法国、巴拿马等国家演出,化身文化交流使者,让中国传统艺术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小木偶“出圈”的背后,是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的持续创新。《铁道小飞虎》《白雪公主》等剧目,便是在传承传统杖头木偶技艺的基础上,创新舞台呈现方式,一年在全国巡演数百场。

创新,在于内容形式,更在于传播平台。为拓宽市场空间,众多非遗传承人、传承单位开始拥抱电商“蓝海”。

随着直播带货兴起,众多扬州玉雕大师从工作间走到镜头前,解读“天下玉,扬州工”的精妙,让网友全方位感受扬州玉雕魅力。“当指尖非遗遇上直播间实时互动,千年技艺挣脱了工坊与展厅的边界,匠人亲自出镜既让精湛技艺直观可感,更打响了本土非遗品牌,开辟出‘传播技艺、打响品牌’的创新路径。”扬州玉器厂直播业务负责人表示。

跨界融合也为扬州非遗带来更多“破圈”可能。2022年,游戏《江南百景图》上线“扬州府”场景,将雕版印刷技艺植入游戏,并推出系列纪录片《印刷史活化石——雕版印刷》,短短几天点击量破百万;今年,扬州运河文投集团携手《如鸢》,举办“汉韵游扬州”城市联动企划暨国际汉文化大秀,同时开设非遗研学课程,发售城市限定透卡、联名鸭蛋粉和瑰果茶,实现文化传播与市场转化的双赢,成为非遗活化利用的鲜活范本。

大运河畔观风云,千年文脉润古今。过去五年,扬州坚持守正与创新并举,守住了文化根脉的“魂”与“形”,激活了与时俱进的“神”与“韵”。展望“十五五”,扬州将继续肩负“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迈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