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太仓经济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汇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2-10-18

  十年栉风沐雨,江海奔涌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加速从愿景走向现实。这座沿江临沪之城,紧紧把握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化优势为胜势,经济实力持续攀升,处处呈现着蒸蒸日上的产业发展之美。

  ■经济实力攀高向强

  苏南经济之发达,在全国赫赫有名。作为苏州县域“四小虎”之一,太仓的实力自然不容小觑。党的十八大以来,太仓GDP连续突破1000亿元、1500亿元大关,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列。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太仓GDP达955.12亿元,人均GDP达20890美元;2021年,太仓GDP达1574.05亿元,人均GDP超2.9万美元。

  一个地方发展得越好,对人口的吸引力就会越大。人口增加了,会有利于发展,这是良性循环。全市“七普”常住人口达831113人,与“六普”相比,10年共增加119259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六普”的9752人增加至“七普”的16950人。到2021年末,全市拥有领军人才(团队)827人、高层次人才超2.4万人。

  这些生活在太仓的人,是十年来太仓经济跨越式发展、“三篇文章”做深做实的共同见证者。仅2017~2021年,太仓就引进沪上项目超1500个,充当了苏州更高水平、全方位对接上海的桥头堡。目前,全市德企数量超450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德企之乡”。获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太仓港跃居全国第八大集装箱港口。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仓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演变优化,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一组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太仓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轨迹:2012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5:54.5:42;2017年,比重变为2.9:50.6:46.5;2021年,比重变为1.5:49.7:48.8。

  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秋时节,太仓的高标准农田里,稻穗低垂,稻香扑鼻;设施大棚中,蔬菜翠绿,成垄成行;生态饲料厂内,机器轰鸣,秸秆变宝;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引领,先行示范……历经十年发展,太仓的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完善,乡村中满眼皆是现代田园风光。

  工业强则经济强。太仓一向将制造业视为立市之本。全市工业多年来保持稳健增长,全力从“太仓制造”向“太仓智造”跨越,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2012年,太仓完成工业总产值2436.09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产值1831.88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6%。2021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387.94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产值2942.64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7.5%。显然,规模扩张、质效攀高是对这十年太仓工业发展特征的精准概括。

  十年来,太仓的服务业蓬勃发展,在经济中的占比逐年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加速迈向专业化,助推产业改造升级;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品质,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现代服务业成为壮大太仓经济、保障太仓民生的重要力量。

  ■产业集群向阳生长

  一个产业集群,就似一个有林草、有鸟虫的生态系统,是一座城市的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由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产业,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个特色产业组成的“3+3”产业集群,正在太仓向阳生长,撑起全市经济大梁。

  十年来,围绕汽车核心零部件、数控机床等领域,太仓精心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围绕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等重点,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围绕变物流通道为经济廊道,高标准建设临江现代物贸基地。久久为功、必有所成,如今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大产业集群,在太仓产业中的主导性愈发凸显。

  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则是近几年太仓经济最闪耀的亮点。瞄准两个500亿级产业规模,太仓抢抓国产大飞机发展机遇,全力打响“做航空、到太仓”品牌;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吸引落户生物医药企业300余家。太仓还实施了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组建市文旅集团,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随着太仓积极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集中力量做深新时代“接轨上海、以港强市、对德合作”三篇文章,“3+3”产业集群必将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更加欣欣向荣。(记者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