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引流量 ☑线下聚人气 “夜市主理人” 点亮夜经济
天气转凉,我市夜经济却十分火热。夜幕降临,华旭广场不晚市集的烟火气开始升腾。每天傍晚4时30分至次日凌晨,轰炸大鱿鱼、里脊肉饼、网红糖葫芦、老北京爆肚、钩针文创、自制宠物零食等50多个摊位在这里集合,点燃夜间消费新引擎。
“最初跟着抖音学,开始摆摊卖冰粉和钵仔糕。后来慢慢稳定了,我们又支起了一个摊,现在夫妻俩全职摆摊。我们在市集的时间最长,积累了一批老顾客,回头客多了,生意越来越好,心里也踏实。最主要的是,我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唐娟是里脊肉饼摊的摊主,她一边说着,一边娴熟地把里脊肉饼塞得满满的,“我们虽然是小摊,但是东西绝对干净实惠。”旁边的钵仔糕摊就是唐娟作为“宝妈”创业的第一站,夏天卖冰粉、冬天卖藕粉,根据季节和顾客口味的变换,不断调整摊位上的品类。
在一排固定摊位对面的墙角,记者看见了一个卖烤红薯的小摊,这里没有显眼的招牌,只有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大叔,偶尔叫卖几声“新鲜出炉的烤红薯”。郁金泰的烤红薯摊还在试营业阶段,甚至连收款码都是向隔壁摊位借的。他告诉记者:“下班了在这里搞一点小营生补贴家用。红薯是我去市场里一个个仔细挑的。”
摆摊是低成本创业,在不晚市集摆摊的人群有宝妈、刚毕业的大学生、斜杠青年、上班族、全职摊主等。比如,老北京爆肚摊的摊主原本在上海卖了10年菜,在太仓开启了人生第一次摆摊,做的东西被顾客夸赞,她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梅花糕摊的摊主主业养乌龟,但熬豆沙的手法渐入佳境,并且用料十足,常常梅花糕还没出锅就被人接连下单预订……
如果仔细逛逛这里的摊位,会发现每个摊位卖的东西都不一样,大家不会同质竞争,甚至忙起来还互帮互助。同时,摊位间的位置排列也很讲究,萌宠和手工放在入口处,大油边等硬菜排列在野餐桌椅周边……这些是不晚市集运营负责人张春赟经营市集多年总结出的小巧思,总的原则就是“吸引大家走进来,丰富逛街体验感,实现多方共赢”。
“现在奶皮子糖葫芦还剩草莓的,你想知道哪款糖葫芦的价格就打在公屏上,我来带大家了解……”最近,张春赟还通过抖音直播带着大家“云逛街”,游走在各个摊位间,介绍它们的特色产品、当天的营业状态等。“这是一个线上的时代,光靠线下经营已经不够了。”张春赟告诉记者,在摊主们很忙的时候,她来负责直播引流,以及制作短视频和拍摄照片进行宣传,吸引更多顾客知道这里、来到这里。同时,她还会整理顾客线上线下的反馈,帮助摊主们调整经营思路。“现在,上海、昆山的顾客也会来这里消费,我们市集里的一些摊位也发展壮大,走出市集开起了自己的小店,我们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张春赟说,“年轻活力”是她对于不晚市集的定位,她希望有更多新想法、新业态在这里流动,让“有滋有味”、充满烟火气的夜市为老商圈聚集更多人气。(记者 顾嘉乐/文 周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