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全国文明城市建幸福美好家园]垃圾分类渐成习惯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郭惠红 时间:2019-10-22
    一早,59岁的双凤凤雅社区居民朱金凤把昨晚的餐厨垃圾分别放到门口灰色的干垃圾箱(放置菜叶菜梗、果壳瓜皮等垃圾)和湿垃圾箱(放置剩饭剩菜、各类油脂、残渣等)内,把方便面外包装袋、一次性餐具、烟头及打扫的灰土放进蓝色的其他垃圾箱内。
  分类垃圾收集员骑着垃圾清运车把居民分类的垃圾检查后按类别投放到指定地点,环卫部门将定时前来清运。
  那么,怎么知道大家分类得对不对呢?社区还设置了垃圾分类监督员。居民小组长沈相英就负责凤中雅苑三期191号~212号住户垃圾分类的监督。每天早上7时到7时45分,她会查看所辖范围内居民的分类垃圾桶,并根据垃圾分类情况对每户居民按照汇总表打分。发现不按要求分类的,就对居民进行讲解。
  这样的一幕,已经在双凤凤雅小区上演了近一年的时间。
  “刚开始还真不习惯,觉得垃圾扔桶里就行了,为啥还要费功夫分类,不过养成习惯就好了,也挺简单的。”朱金凤说,“现在家里变得更‘清爽’了。”
  然而,这般的“简单”离不开社区班子的努力。“刚开始不少居民‘不愿放’,好多还‘不会放’,特别是老年人,甚至还有部分居民冷嘲热讽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红表示,因此社区和镇机关第二党支部党员志愿者成立了党员工作队,上门手把手指导居民分类。社区的党员志愿者、积极分子、居民代表也主动担当垃圾分类监督员,实行划片包户的网格化管理。为了方便垃圾收集清运,社区每一个分类小区还专门配备了一名垃圾分类收集员,每天上门收集居民分类好的垃圾。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看似是群众家门口的“小事”,但要把这件“小事”做精、做细、做到位可不容易。李红说:“有了机制体制,加上党员带头,重复做、反复做、不断做,居民们看到周围环境变好了,自然而然就会支持。”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社区党员志愿者在居民家门口的垃圾桶翻看检查,到村庄垃圾分类投放点值守查验……社区里,到处有党员奔波忙碌的身影。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凤雅社区第一批220多户住户踊跃参与,小区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到90%以上。
  现在,参与小区垃圾分类的362户住户每家门前都配备3个垃圾桶,分别投放餐前垃圾(干垃圾)、餐后垃圾(湿垃圾)及其他垃圾,共计1086个垃圾桶。此外,社区又专门设置了统一的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回收点,方便居民投放。
  调动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社区设置了《垃圾分类积分管理细则》,由监督员对分类质量进行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分类特别好可以得满分。当然,发现分类不准确、混装、错投的还要扣分。
  朱金凤作为垃圾分类“达人”,用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兑换了不少奖励品,比如大米、洗衣液、垃圾袋等。这一年坚持下来,居民们尝到了甜头,垃圾分类从“推着走”逐渐过渡到了“主动干”,垃圾分类不知不觉已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李红表示,接下去他们准备把这项举措推广到整个社区。(记者 周 琦)

责编:郭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