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银龄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2年07月13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的“老坦克”

  

  

  

  □施南宗

  

  望着小区内孩子们骑着儿童自行车你追我赶、绕弯兜圈、嬉戏玩耍的趣景,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想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一种奢望、一个痴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国家还是一穷二白,处于困难时期。大街上常见的是黄包车和人力三轮车,那是人家赖以生存、养家糊口的谋生工具。自行车虽然算不上稀罕物,但也少得可怜。常常见到的是为病人递送中药、装着汤药罐头的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之中。

  我家有一辆自行车,父亲骑着它为小商贩去上海代购所需生活用品,代购的有线团、鞋底线、剪刀、木梳、直尺、线板、大小扎针等。父亲常常起早摸黑骑着自行车太仓上海来回,第二天将采购到的物品送到小商贩的店铺中或摊头上,全家生活来源主要依仗的就是父亲和这辆自行车。每次去上海,父亲都是半夜三更出发,晚上七八点钟到家,来回二百多里路,常常累得衣衫湿透、筋疲力尽。母亲忙于热饭热菜,我们除了帮父亲卸货,最盼的是车档袋内的饼和西红柿,那是父亲每趟捎回或口中省下来留给我们吃的,这些食物对于嘴馋肚饿的我们来说,可是最渴望的“高档”食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读城厢中学(现为二中)时,每天在大街上来回往返,那时,大街上车辆很少见。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汪姓同学的父亲,常见他骑着自行车从西门口的大桥上下坡不握把,双脱手下行,令我们十分佩服和羡慕,心里常常想,哪年哪月才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啊?

  插队落户后,凭着每天与农民兄弟一起战天斗地、餐风沐雨,我将一年下来分红到手的钱买了一辆28吋的“凤凰牌”自行车,总算圆了儿时的梦。既可收工之后回城探望父亲和家人,还可当劳动工具,与壮劳力们一起将农副产品,如毛豆、芋艿装运到上海杨家桥一带卖掉。那时毛豆一角钱一斤,芋艿一角六分钱一斤,我们常常是车后座两边各挂一麻袋芋艿,座位上装一麻袋毛豆,总计三百多斤重。半夜起程,上午八点左右到达,卖完后再返程回家,晚上躺在床上,腰酸背痛,浑身乏力,感慨父亲代为购物时是何等的艰辛困苦啊!

  如今,这辆自行车已十分陈旧,但我把它当成宝,十分珍惜,修修补补加加油,有事外出,短程之内常常骑它而不骑电动车。修车师傅对我说:“这辆车可以进博物馆了。”怀着对父亲的追思,怀着对那个年代的忆想,我不舍得让它进废品收购站,我要让这俗语中称之为“老坦克”的自行车继续陪我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新闻·深度
   第04版:周刊·银龄
月光下的楼栏
水舞勤力
父亲的“老坦克”
夕阳书画
中信银行全球银行 1000强排名升至19位
太仓日报周刊·银龄04父亲的“老坦克” 2022-07-13 2 2022年07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