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内涵的文明城市 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6-05-13
家住康乐社区的邵敏迪是市民巡访团的成员,走遍大街小巷寻找不文明现象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最近一段时间,她发现自己找到的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虽然“功课”难做了,但邵敏迪心里却很高兴。在她眼中,城市中“文明元素多了,市民的素质也更高了”。
全民参与
为文明城市创建“挑刺”
“昨天早上8点半,我从康乐新村出发,沿上海路、滨河路一直走到大庆,再沿娄江路、郑和路走回来,才找到几个不文明的点。”去年,邵敏迪加入由热心公益人士、道德模范、热心网民等组成的100人市民巡访团,按规定,每名巡访员每月报送巡访情况不少于16条。“刚开始的时候,我每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今年就有点难度了,家附近找不到,只能扩大寻找范围。”邵敏迪告诉记者,她建了一个微信群,邀请身边的朋友一起为文明城市创建“挑刺”。
事实上,经过近几年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覆盖和公民道德规范的倡导普及,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大行动中来,发挥群众力量,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
今后,太仓市还将全面启动区镇社会文明程度测评工作,完善市民监督、志愿者监督、媒体监督等监督新手段,加强部门联动,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探索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测评,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督查机制;发挥市民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市民巡访团队伍建设,开展城市环境“啄木鸟”行动,通过12345“民情e路通”和“城管家”平台,及时上传发现的不文明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文化惠民
市民精神生活更“富足”
4月12日上午,78名来自各区镇的锡剧爱好者齐聚市文化馆,参加为期2天的锡剧公益培训班。来自滨河社区的冯惠芳告诉记者,几年来,她在文化馆组织的戏曲培训班中学习沪剧、越剧、锡剧,不仅唱戏的水平提高了,业余生活也更丰富充实了。
近年来,市文化馆每年举办多期文艺培训班,面向文艺爱好者免费开放,内容涉及广场舞、踢踏爵士舞、江南舞蹈、沪剧、锡剧、越剧表演唱等多种艺术门类。参与文艺培训和文化活动的市民多了,到图书馆总馆以及各个村、社区图书馆借阅书籍,参加各类阅读活动的市民也在不断增加,“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正成为大家的文化自觉。
“十三五”期间,太仓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末,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平方米;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推进“书香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动态反馈机制。
社会和谐
乡风民风真正“美起来”
去年重阳节前夕,娄东街道洙桥村荷花组的一群年轻人自发出钱出力,摆了8桌丰盛酒席,为组里的老人们庆祝节日;今年,城厢镇8个村和村改社区设立了“乡贤议事厅”,动员乡贤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参与各种社区事务、村居自治活动,引导文明村风,传播良好风尚。“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已成为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形象。
2006年以来,太仓市在浏河镇新闸村试点开展“乡风文明岗”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在全市88个行政村、16个涉农社区广泛开展以“百村乡风文明岗”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吸引农民自觉参与,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演绎精彩篇章,织就一张惠及千家万户的志愿服务保障网。
太仓市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培育新型农民、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使乡风民风“美起来”;提高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水平,做到基础设施配套集约、齐全,公共服务设施适度、实用,使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保护好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使农民文化生活“美起来”。(记者 徐静)
全民参与
为文明城市创建“挑刺”
“昨天早上8点半,我从康乐新村出发,沿上海路、滨河路一直走到大庆,再沿娄江路、郑和路走回来,才找到几个不文明的点。”去年,邵敏迪加入由热心公益人士、道德模范、热心网民等组成的100人市民巡访团,按规定,每名巡访员每月报送巡访情况不少于16条。“刚开始的时候,我每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今年就有点难度了,家附近找不到,只能扩大寻找范围。”邵敏迪告诉记者,她建了一个微信群,邀请身边的朋友一起为文明城市创建“挑刺”。
事实上,经过近几年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覆盖和公民道德规范的倡导普及,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大行动中来,发挥群众力量,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
今后,太仓市还将全面启动区镇社会文明程度测评工作,完善市民监督、志愿者监督、媒体监督等监督新手段,加强部门联动,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探索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测评,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督查机制;发挥市民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市民巡访团队伍建设,开展城市环境“啄木鸟”行动,通过12345“民情e路通”和“城管家”平台,及时上传发现的不文明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文化惠民
市民精神生活更“富足”
4月12日上午,78名来自各区镇的锡剧爱好者齐聚市文化馆,参加为期2天的锡剧公益培训班。来自滨河社区的冯惠芳告诉记者,几年来,她在文化馆组织的戏曲培训班中学习沪剧、越剧、锡剧,不仅唱戏的水平提高了,业余生活也更丰富充实了。
近年来,市文化馆每年举办多期文艺培训班,面向文艺爱好者免费开放,内容涉及广场舞、踢踏爵士舞、江南舞蹈、沪剧、锡剧、越剧表演唱等多种艺术门类。参与文艺培训和文化活动的市民多了,到图书馆总馆以及各个村、社区图书馆借阅书籍,参加各类阅读活动的市民也在不断增加,“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正成为大家的文化自觉。
“十三五”期间,太仓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末,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平方米;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快推进“书香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动态反馈机制。
社会和谐
乡风民风真正“美起来”
去年重阳节前夕,娄东街道洙桥村荷花组的一群年轻人自发出钱出力,摆了8桌丰盛酒席,为组里的老人们庆祝节日;今年,城厢镇8个村和村改社区设立了“乡贤议事厅”,动员乡贤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参与各种社区事务、村居自治活动,引导文明村风,传播良好风尚。“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已成为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形象。
2006年以来,太仓市在浏河镇新闸村试点开展“乡风文明岗”基础上,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在全市88个行政村、16个涉农社区广泛开展以“百村乡风文明岗”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吸引农民自觉参与,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演绎精彩篇章,织就一张惠及千家万户的志愿服务保障网。
太仓市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培育新型农民、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使乡风民风“美起来”;提高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水平,做到基础设施配套集约、齐全,公共服务设施适度、实用,使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保护好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使农民文化生活“美起来”。(记者 徐静)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