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改造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2-09-07

编者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过去十年的时间卷轴上,满载着太仓抢抓机遇、砥砺奋进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自今天开始,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报道,以全方位、大视角的融媒报道,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改革发展取得的非凡成就,为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拼出“太仓速度”、展现更大作为凝聚磅礴力量。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波澜壮阔。

  从智能化改造,到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再到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互联网标杆工厂,数字化改造已经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破题之举。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3+3”产业发展目标,在打造“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综合优势突出”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同时,积极推动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重点的产业模式变革,全力助推工业企业加速“蝶变”。

  ■智能化驱动企业向高端攀升

  智能化时代已经来临,工业企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智能转变,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致力于汽车轻量化研究的慕贝尔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早在2014年开始全面实施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改造,力求以卓越的生产制造工艺、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和领先的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带动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发展。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智能车间建设之后,效率提升约40%,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智能化生产,不少生产环节可以通过远程控制来完成,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同样,太仓同维电子有限公司围绕供应链上下游打造的数字化经营监控平台投入使用之后,可以将分散在各地的生产信息集成共享,企业负责人坐在办公室就能实时掌握生产物料的周转情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持续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人力资源成本,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制造作为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有助于企业实现生产制造和市场多样化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推进降本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驱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通过智能化改造,不仅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得到了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同样得到了增强。在智能化浪潮的助推下,我市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的产品已经涵盖高精密轴承和汽车动力总成、汽车涡轮增压器、新能源电控系统,以及底盘配件、仪表电器件、车身附件、通用件等各个领域,涉及设计、研发、制造、第三方检测等多个环节,形成了相对完整和竞争力强的细分产业链。

  ■企业有“数”有未来

  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研发优势,公司生产的物联网远程监控温度控制器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冷冻冷藏、物联网技术相关领域。

  “数字化转型不再是某一家企业的生意,而是整个生态圈的商机。企业无论大小,只要有独特价值和贡献,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市锚定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精准发力,通过聚焦诊断改造提升、标杆示范引领、中德智造合作、工业互联网赋能等领域,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造工作;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将数字化改造纳入区镇高质量个性指标考核,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切实提升全市数字化改造工作成效。

  我市积极推动蜂巢汽车零部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江苏5G+汽车零部件工业互联网平台总部,大力支持蜂巢互联、新亚科技、移动5G+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等现有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技术能力,提高服务覆盖面,目前已累计服务企业超千家;与赛迪、慧德、风云等服务商合作,围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为企业开展免费诊断,为更多企业提供数字化“画像”服务及个性化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灯塔工厂2家,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3个,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平台)6家,苏州市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115家,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58家,省星级上云企业279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崛起太仓力量

  “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是“小巨人”企业的显著特征,也是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宝。为了引导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我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并成功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小巨人”企业。

  苏州贯龙电磁线有限公司是我市首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研发的高性能海上风电定子绕组产品,大大降低大功率海上风力发电机的维护成本,填补了国内空白。作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苏州悠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在国内产能排名靠前的高效空气过滤器及FFU生产线,并拥有完整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其产品畅销国内外。

  近年来,我市围绕省、市产业发展重点,精心遴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进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2021年入库企业达310家,预计今年将达到1000家。同时,我市借助身处长三角核心圈的优势,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链接高端智慧、高层次人才、高水平载体,通过向上海等地“借脑引智”,致力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积极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拥有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5家,苏州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5家、苏州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28家,太仓市“小巨人”企业84家。(记者  薛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