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以来,港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精准招商、政策扶持、全周期服务等举措,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推动科技企业实现从“破土萌芽”到“枝繁叶茂”的跨越,为港产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海德豪控制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是港区科技企业快速成长的典型代表。2022年落户以来,企业仅用两年半时间便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的双重跨越。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流体控制系统,突破高精度流量调节等关键技术,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产品广泛应用于市政水务、矿业开采等领域。“我们的系统还能实时监测管网压力,预防爆管和水锤现象。此外,经过测算,采用我们的系统后,部分水厂生产每吨水的电耗显著降低,长期运行能节省大量成本。”海德豪控制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宁崧介绍,自在港区投产以来,该公司产值连年翻番,订单量持续攀升。
谈及发展秘诀,徐宁崧感慨道,这与港区对科技企业的重视和周到服务密不可分。“从生产场地协调到惠企政策申报,政府始终‘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在港区“全链条”服务支持下,企业先后获得“省双创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创业兴业如跑马拉松,太仓这片沃土给了我们长跑的底气。” 徐宁崧表示,“此外,这里地处长三角核心地段,产业链完善,交通便利,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像徐宁崧说的,沿江临沪的区位优势叠加供应链优势,让港区成为吸引科技企业的“强磁场”。苏州熵无超导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后迅速投产,其核磁共振超导磁体技术填补国内行业空白,目前已承接数百万元订单,市场潜力巨大。“太仓用工和场地成本优势明显,周边产业链配套完善,研发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苏州熵无超导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德峰介绍说。
一批高成长性企业相继落地,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集群效应。今年1~6月,港区新增科技人才企业158家,注册资本达11.94亿元,涵盖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围绕“人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金融、载体等要素保障,让更多科创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