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特别报道
上一期3   4下一期  
~~~——中德融创工场十周年正青春
返回太仓日报
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青年”新人生
——中德融创工场十周年正青春

  □本报记者  王俊

  5月20日早晨7时15分,家住浮桥镇牌楼社区的小春,如往常一样,准时登上开往中德融创工场的通勤班车,开启了生产线上“蓝领”的一天。

  在不知情的人眼里,这一幕平平无奇,但对心智障碍人士来说,就难能可贵了——小春不仅可以独立出行,还具备工作能力,融入了社会。

  有统计显示,我国心智障碍人士数量为1200万~2000万人,实际就业率尚不足5%。他们中的大部分终生只能待在家里,与外界之间仿佛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隔离墙。相较之下,小春很幸运。

  雇佣小春的中德融创工场,是国内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帮助心智障碍人士就业的社会企业,目前共有39名残障人士在职工作,其中38名都是心智障碍人士。另有34名心智障碍人士已在工场融合咨询支持下成功进入普通企业工作。

  太仓素有中国“德企之乡”的美誉。中德融创工场于2015年由太仓欧商投资企业协会发起成立,背靠太仓对德合作茁壮成长。十周年,正青春。

  自食其力

  年龄不大的心智障碍人士,有个昵称叫作“心青年”,25岁的小春和同事们基本都是“心青年”。

  中德融创工场的生产车间乍一看和普通企业没什么区别,但细节之中,又蕴藏不同。角落里放着一排排辅助工具,有的工具只为帮人辨别前后左右;机器经过特殊设计,并采用先进技术,方便员工操作、保护人身安全。工位上的“心青年”们各有“特点”,有的人从不在工场说话、靠写字打字交流,有的人注意力非常差,还有的人可能会突然兴奋地跑跑跳跳。在这里,生产得适应人。

  戴着眼镜的小春,在车间里颇有辨识度。她动作利索,抓起一条线束,整理线头后,迅速对准拧线机把线束拧紧,全程耗时约半分钟。

  “多摩川。”小春用三个字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别的描述便讲不出了。其实她的任务是,给多摩川精密电机(苏州)有限公司代加工线束。

  除了多摩川外,中德融创工场的订单还来自数十家企业,尤以德企居多。为它们提供汽车和电器行业的零配件加工服务,是中德融创工场最主要的业务。

  小春毕业于太仓市特殊教育学校,进入中德融创工场已有4年。“她刚来时,胆子小、不善交流,表现得并不突出。我们把一个订单的生产步骤精确分解到每一个动作,慢慢教给她,渐渐地,她都学会了,工作越来越出色。”工场培训经理张行娟回忆。

  中德融创工场不仅是就业的载体,也是残障人士技能培训、集中托养、工疗康复的场所,可促进残障人士身心全面发展。小春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场专业的培训体系。

  残障员工入职后,得先接受为期两周的岗前培训,再从最简单的螺丝套螺帽做起,循序渐进地学习。培训师会对每位残障员工进行个性化的能力评估,因材施教,分配工作时也因人而异,尽量让员工不只做机械的重复劳动,而是多学技能。

  在此过程中,提供订单的企业也会派工程师到工场开展业务辅导。如今,大家已能熟练生产10种以上的产品。

  工作之余,大家每天都会接受生活技能培训,比如轮值担任“安全助理”“节电管理员”“绿植美化师”等。工场还会定期组织大家到一路之隔的商店买东西,在培养时间观念、安全意识、责任心的同时,增加生活常识。

  就在今年5月18日,第35个“全国助残日”当天,小春外出上街,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电子产品。“我还给奶奶买过牛奶!”小春的脸上洋溢着自信。

  交完“五险一金”后,小春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她的家庭条件并不好,这份收入对她和她的家庭而言很重要。

  自身价值

  通常情况下,企业不会希望员工流失,特别是优秀员工。但坚持“融合就业”理念的中德融创工场是个例外,让“心青年”走向更大的世界才是它的目标。

  “融合就业”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而非传统的福利安置。“在我们这里,表现优秀的员工会被推荐到其他企业。”中德融创工场运营总监狄庆介绍,近两年有3名员工经工场牵线搭桥,和在太德企签订了劳动合同,成为它们的正式员工。

  第一个从中德融创工场走出去的员工小彭,到博泽太仓工厂负责收发快递;第二个走出去的员工小方,到亿迈齿轮(太仓)有限公司做了质检员;第三个走出去的员工小徐,成为博泽餐厅的一分子。

  “刚加入博泽时,我对陌生环境很恐惧,怕做不好,不过餐厅其他人非常友善,耐心教导我和包容我。”小徐对博泽的工作氛围感受很深,但对“老东家”也念念不忘,与另外两名“毕业”的员工一样,和中德融创工场依然保持着联系。

  “我们了解到,走出去的三位伙伴工作都挺顺利,受到了用人企业的肯定。”在狄庆看来,中德融创工场因自身的公益属性,只能给“心青年”提供普惠待遇,无力负担过高的成本;帮助工作能力突出的“心青年”跳槽到普通企业,获得更高的收入,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并非只有走出去一条,更多的是走进来——对心智障碍人士来说,踏足中德融创工场可能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步。至少,小李的父母是这么认为的。

  2020年,小李的父母带着17岁的她,从1500公里外的辽宁葫芦岛,举家迁居至太仓,为的便是让女儿进入中德融创工场学习和工作。

  小李乐观开朗,喜欢唱歌、画画,敢于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她对自己现在职业的价值感,是原来的我们不敢想象的。”小李的母亲是中德融创工场的一名管理人员,“工场会告诉员工,他们所从事工作的价值。我女儿就经常自豪地跟我说,‘妈妈,这个车里边有我们做的零件’。”

  人有人的自我价值,工场也有工场的自我价值。“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质检工作,我们会借助人工智能来提高效率,以确保产品不良率始终维持在极低的水平。”狄庆表示,客户给工场订单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回馈社会,但客户最终留下来是因为工场可以确保产品质量。“工场不仅能把订单完成,更能超出客户预期。”

  自我升华

  2015年时,太仓落户德企总数量为200多家。10年后的今天,这座致力于书写“对德合作示范区”大文章的小城,已集聚德企超550家,是国内德企密度最高、效益最好的地区之一。

  中德大国合作在太仓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也将涟漪泛进了小小的中德融创工场。10年间,工场把德国“帮助生命”(lebenshilfe)模式引入太仓并进行了深度的本土化实践,已然成为中德慈善领域合作的典范。

  起初,中德融创工场仅雇用了12名残障员工。在太仓市委、市政府,德国DEG银行及多家中德企业给予的政策、资金、订单支持下,工场快速壮大,成功实现市场化运营。到2017年~2018年,针对许多企业雇佣残障员工的需求,工场发展出咨询业务。2023年,工场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发起成立太仓市有光公益发展中心,打造残障领域全方案服务平台,向外输出经验。2024年,工场融合咨询板块开始独立运营。

  “作为一家特殊的企业,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我们需要生存。”中德融创工场总经理贾影坦言,工场和其他企业一样,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如订单不太稳定,有时财务运转会遇到阶段性困难。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工场除生产之外的造血能力。

  随着将包容性就业纳入人才策略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德融创工场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借助工场的服务,埃森哲、迪士尼、伟创力等知名企业纷纷创建融合产线,解决了许多心智障碍人士的就业问题。

  在中德融创工场的带动下,这些企业接受了“心智障碍人士可以工作,而且工作得很好”的观念,真正相信心智障碍人士可以为公司创造一定价值,并愿意为之投入。这也意味着,传统慈善模式开始向社会企业模式转变,可形成心智障碍人士、企业、政府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2024年10月,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到中德融创工场调研时,动情地说:“中德融创工场这个案例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传播力,应当在其他地区复制。”

  走过十周年,中德融创工场的探索,让心智障碍人士被“看见”、改变命运轨迹的可能性一点点增加。

  前路漫漫,贾影一直斗志不减,“我们将致力于推动融创工场模式在更广阔范围内的应用,也期待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加入,共同为心智障碍人士创造有尊严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包容与公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周刊·金融
“心青年”新人生
太仓日报特别报道03“心青年”新人生 2025-05-21 2 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