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雪苗
地膜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促进农作物增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地膜的广泛使用,其难回收、污染环境等弊端逐渐显现。为落实地膜科学使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部署,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苏州科技大学启动地膜减量替代专项行动,探索创立“2 + 5”试验示范模式,为田地寻找 “环保衣”。
新毛芋艿是我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城厢镇电站村是其主要产地之一。露天种植芋艿时,为保证发芽率,在其生长期间需要铺设地膜。眼下,作为太仓市地膜减量替代试验基地,这里正在试验多款生物降解膜。此外,璜泾镇现代农业园的毛豆试验基地也是地膜减量替代试验基地之一。在这两个基地,研究人员创新设置了多组对照试验,涵盖传统PE膜、3种降解膜及2种加厚膜,寻找既能保墒增产又不污染环境的“最优解”,让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双凤新湖惠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新湖番茄已经上市一个月了。除了大棚设施保护,地膜的保暖作用也不容小觑。这些地膜并非一次性产品,采用加厚型材质,不易损坏,待番茄收获后,无需回收,可直接用于下一季莴苣的种植。目前,全市5个“菜篮子”基地分别开展了不同作物新型地膜应用示范。
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当前我市正以专项行动为契机,多管齐下,积极探索地膜减量替代技术。一方面,针对茄果类、根茎类蔬菜,探索应用一膜多用技术,提高地膜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有机水稻和有机芋艿栽培中,大力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从源头上减少地膜残留,实现田园的清洁生产。
为准确掌握地膜残留情况及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形势,我市在双凤、璜泾、浏河、沙溪、城厢5个镇开展地膜原位监测工作。通过实地采样获取农膜残留数据,分析识别影响地膜残留量的主要因素,为优化地膜使用和回收技术提供基础数据参考,进一步加快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