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集体采访
昨天,参加两会的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围绕我市经济发展、乡土文化、民生幸福等方面踊跃发言,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太仓新实践、加快建设“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建言献策。
把稳经济发展“方向盘”
张怡英代表: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如火如荼。雅鹿集团入围了202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希望政府能为民营企业更好发展出台更多的帮扶政策,比如,推动民企与国企、德企的合作交流,产业基金更多地投向优质民营企业,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段月强代表:无论是在供应链、资本领域,还是人才培养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都有非常大的交流合作空间和潜力。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让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携手共发展。
龚锦芳委员: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我市通过积极抢抓这一战略性发展机遇,加快推动“航空+低空”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目前已集聚企业超100家。进一步发力低空经济,需要发挥高能级平台载体功能,打造集聚优质资源、高端项目“聚宝盆”,构建产业发展最优“生态圈”,激发“低空+”经济潜力。
陈刚委员:在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太仓的企业也可以选择“出海”,寻找新市场新机遇。当然,出海之路并非坦途,这既需要企业苦练“内功”,也需要政府给予扶持,让更多企业勇于尝试并拓展国际市场。
郑竹君委员:扶持本土小微企业发展,可以开放公共资源,推动大型企业向小微企业开放一些平台、技术和渠道资源,降低小微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政策扶持上可以设立一些专项资金,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支持小微企业。
赓续传统文化“新气象”
何庆华代表:古建文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市古建筑的文化效益?建议古建筑园林单位可以组织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诗歌协会等专业组织到此进行创作、采风、演出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可以为专业社团提供集会活动场所,赋予古典园林当代文化气息,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传统文化场所的现实作用。
汪园超代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我市应发掘以吴健雄为代表的科创文化,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为代表的开放文化,江南丝竹等为代表的娄东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议在科创文化建设中,融和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娄东文化建设中,进一步研究娄东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系,将两者协调、融合。
李志炜委员:江南丝竹、绘画书法篆刻等铸就了辉煌的娄东文化。太仓当代的书画创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尤其是“90后”的优秀书画创作者比较少,建议引进这类创作人才。此外,在全市学校引进专业书画老师开展教学,在民间做好群众性书画普及工作,增加公益类学习班,营造学习书画和文化艺术的良好氛围。
徐健代表:我市的黄酒文化历史悠久,但其传承与发展存在断层问题,需要重视起来。建议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包括自媒体和现代网络平台,加大对黄酒文化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加强与大专院校合作,培养黄酒产业相关人才,确保老手艺人的技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发扬。
周燕委员:乡音和方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和乡土记忆,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好太仓方言。可以选择几条旅游公交线路,用太仓方言报站,让外地游客了解太仓方言和太仓文化。另外,在全市的一些文化场馆、公园等区域,可以适当地增加太仓方言的使用场景。
描绘美好生活“同心圆”
马雪峰代表:当前,沪苏锡常城际铁路已经开工建设,G15正在拓宽,相信未来太仓对外交通会越来越好。就目前而言,我市内部的交通网络建设相对落后,需要进一步提升。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区与各区镇的骨干交通网络,尤其是城区与北部的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公交网络,重点改善绕行和班次间隔长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公交智能化水平。
冯健清委员:服务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百姓健康方面,要通过开展常态化专家门诊、科普讲座、中医养生保健学堂等方式,提高老百姓的就医意识、防病意识。医疗资源要向基层倾斜,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能力水平,进一步满足百姓就医需求。
黄晓军代表:农桥作为农村基础设施中的重点交通枢纽,关联着广大村民的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我市农村部分年久失修的农桥,维修费用远超村级承受范围,希望可以设立面向村级农桥维修加固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缓解村级资金压力,让有需求的桥梁能及时得到“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