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周刊·墨妙亭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仓:文理双子星升起的地方

  □彭林

  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苏东坡面对“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三国周郎赤壁,慨叹被大浪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伫立京口北固亭,遥想当年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收复失地的气势,伤感“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近日,笔者应朋友之邀,到访长江之尾的浏河镇,访古寻迹,抚今追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浏河上接娄江,源出太湖鲇鱼口,水量丰沛,往东北流经苏州、昆山、再到太仓浏河镇。朋友把我们带到浏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水天一色,分不清哪是江、哪是河、哪是海。向东远眺,崇明岛隐约可见,几艘巨轮如钉在海面上,纹丝不动,恰似一幅油画,大家皆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感,忍不住欢呼起来。

  我曾在南京的明代宝船厂遗址见过复原后巍峨无比的宝船。遥想当年250余艘大小舰船在此集结,樯帆林立,旌旗蔽日,在震天的锣鼓、号角声中,驶入太平洋的场景。毋庸置疑,那是天下第一等的航海壮举。

  出于职业习惯,我向朋友问起,太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朋友一下子兴奋起来,问我是否听说过朱屺瞻?朱屺瞻是画坛的一代宗师,我当然久闻其名,《诗经·魏风》“涉彼屺兮,瞻望母兮”一语,尤以画梅花著称,自号“梅花草堂主人”,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的巨幅国画《红梅图》,即出自其手。我没想到朱先生是太仓人!

  我很好奇,近代之后,太仓在科技领域的表现如何?朋友告诉我,以两院院士而言,太仓依然不少,如环境科学专家唐孝炎,大气光学专家龚知本,船舶性能研究和设计技术专家顾懋祥,核物理学家黄胜年,医药生物技术专家杨胜利,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陆佑楣,神经生理学家吴建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朱敏等。朋友又问我是否听说过吴健雄?我说,几十年前,我读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就得知吴健雄的大名,仰慕不已,难道她也是太仓人?朋友得意地笑了。于是带我们瞻仰吴健雄教授的墓园。

  ■吴健雄墓园与紫薇阁

  吴健雄墓园位于明德中学的紫薇阁旁,于1998年5月底落成。

  墓园中心是一个斜切的圆柱体,吴健雄的骨灰安放其中。斜面上镌刻着《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的作者撰写的墓志铭:

  这里安葬着,世界最杰出女性物理学家——吴健雄:她一生绵长深刻的科学工作,展现了深思力作和真知洞见;她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投入,使人联想到居里夫人;她的入世、优雅和聪慧,辉映着诚挚爱心和坚毅睿智;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吴健雄有“东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之誉,如何用超凡脱俗的方式,将她的伟大贡献在墓园中表达出来,堪称难题。由于李政道先生的参与,墓园的设计令人赞叹不已。

  周围是直径九米的水池,前面有两个重三百多公斤、从意大利运来的黑色大理石圆球。圆球通电,就会分别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并从球顶喷出水柱。此设计是李政道提出的,象征吴健雄教授在华盛顿低温实验室通过钴60-β衰变来验证杨振宁、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实验原理的模型。

  李政道题写的碑文,对此做了简洁的说明:

  按宇称守恒定律,凡是二个左右完全对称系统的演变应该是永远左右对称的,这似乎极合理的定律,于一九五七年正月吴教授钴核子衰变实验推翻了。这建筑中二石球象征二个左右对称的钴核子,而其衰变产生的电子分布由水流代表,它们是不对称的。谨以此纪念吴健雄划时代的科学贡献。

  墓园的东部,是由八垛从低到高的照墙组成的照壁,象征着吴健雄教授勇攀科学高峰的足迹。照壁上由杨振宁教授亲自题写的“吴健雄墓园”五个石绿色大字。

  墓园选在明德中学内的紫薇阁旁,与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有密切关系。吴父是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曾加入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并参加了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回太仓,创办明德女子学校(后改名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吴健雄的小学教育就是在该校完成的,这里留着她少年时代的足迹。1912年吴健雄出生之日,父亲吴仲裔手植紫薇树一株,作为纪念,故她的乳名是薇薇。这棵紫薇树至今犹在明德学校内,它既是吴健雄生命的象征,也是吴仲裔父爱的载体。因此,墓园放在紫薇树旁边,非常合理。

  紫薇树是长寿植物,树龄可达200年,甚至500~1000年,花期约4个月,香味淡雅,每逢夏秋开花季节,红色、紫色的花瓣就飘落前面的墓柱与水池中,仿佛是吴仲裔老人在时时照拂女儿。

  紫薇树旁有一栋白色的二层建筑,是吴健雄的丈夫袁家骝捐资建造的紫薇阁。对吴袁夫妇而言,太仓有太多的记忆,他们五次回太仓,都曾在此居住。面朝墓地的墙面上有袁家骝博士手书的“紫薇阁”三字。

  如今的紫薇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吴健雄、袁家骝夫妇的起居室,一切都依照当年的原样保留着。另一部分是吴健雄纪念室,以大量的图片与实物展示吴健雄一生奋斗的辉煌历程。我们仔细观看之后,对吴健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吴健雄以“美籍华人”的身份寓居美国三十一年,可贵的是,她始终不忘自己身上流淌的永远是华人的血液。我们从展览室里的许多照片发现,凡是她出席的场合,都永远梳着整齐利落的华人发型,身穿气韵典雅的旗袍,彰显华夏女儿的文化底色。1982年,吴健雄返回祖国,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担任名誉教授,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吴健雄的墓碑上刻下了永恒的赞誉:“永远的中国人”。我想所有的中国人在她墓碑前看到这行字,都会深深鞠躬,向她伟大的灵魂致敬!

  ■茹经桥

  毋庸讳言,我此次太仓之行的目的之一,是来寻访无锡国学专修馆校长唐文治先生的遗迹,他是太仓人,后来定居无锡,乃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泰山北斗。始料未及的是,唐先生在太仓的名气似乎远不及吴健雄。究其原因,大约是今人重理轻文,社会上对人文领域的关注远不如理科。

  上街信步之时,突然看到街口路标柱上有一个箭头上写着“茹经桥”三字,我大喜过望。“茹经”是唐文治先生的雅号,附近一定有与他相关的遗迹!于是,我按照箭头的指向往回走,果然前面一座石桥上镌刻着“茹经桥”三字!我赶紧跑过去,先是照了几张石桥与桥名的照片,然后蹲在“茹经桥”三字旁边照了几张,如同在唐文治先生旁侍立,倍觉亲切。下桥后,我向附近居民询问是否有唐府的老屋?回答是,早已拆除殆尽。令人不胜伤感。

  唐文治先生(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清同治四年 (1865年) 阴历十月十六生于太仓岳王陆氏的静观堂,那里是他姓陆的姨妈家,唐先生的父亲曾在此做家庭教师,所以生在静观堂。其后,跟随唐文治先生大半生的陆景周及其两位兄长,乃是太仓陆状元陆增祥的后裔。

  今人给唐文治的历史定位有三: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以下略作介绍。

  先说国学大师。唐文治6岁开蒙读经,读背儒家经典。后入州学,师从太仓理学家王紫翔研读性理之学。18岁考中举人。21岁时,入江阴南菁书院,师从经学大师黄以周和王先谦。光绪十八年(1892),考中进士。足见唐先生早年浸润于儒家经典,学富五车,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当时鲜有能比肩者。

  再说工学先驱。唐先生虽是科举出身,但绝非迂腐之辈。1892年,唐先生晋京入仕,历任户部主事、外务部主事,商部右丞、左丞、员外郎、郎中,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等职,皆雷厉风行,而又清正廉明,故官声卓著。后受政府委派,先后到日本、英国、法国、美国等国考察,详细调查政治、经济、产业、教育,以及社会风俗等,乃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之一,回国后撰作《英轺日记》,备述西方社会的利弊得失。他35岁开始学习俄文,只为更多地了解国外的情况。为改变国家科技落后的局面,唐先生发愤创办海运、陆运工程的专科。1907年9月,唐文治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亲手创办我国第一个铁道工程专科、第一个电机工程专科;1909年春,增设船政专科。1911年,唐文治亲自督建的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大连海运学院、上海海运学院的前身)落成,唐文治兼任学堂校长,是为中国近代首个高等航海学府。鉴于唐先生对中国工程学科的开创性贡献,上海交通大学为他塑了铜像,并设“唐文治纪念馆”,以昭示后学。

  最后说教育家。此处所说的教育家,有极为鲜明的特色,绝非今日庸人滥厕的教育界所能比肩。唐文治创办工程学科正如火如荼之时,突然决定转办文科学校,有其深刻的思考。其教育理念之可圈可点者,至少有三:

  其一,当时某些知识精英鼓吹中国要走“全盘西化”的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这令唐文治深感忧虑。他在《函交通部致送高等国文讲义》中说:“科学之进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国之文化,深可痛也。”故决心由“振兴实业”转为“修道立教”。唐先生以存亡继绝自任,矢志为保护传统文化的根荄而战。他誓言:“发扬我国固有之文化,树植学术特立之风声”“使中华文化的命脉不至于灭裂断绝”。

  其二,将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到实处。中国社会自古重视培养人的品性,将其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础,对此,唐文治深以为然。1902年,唐先生参观英京大藏书楼,翻译挑衅说:“中国素号文明,今先生到外国来,是欧洲识字人多呢,还是中国识字人多?”唐先生答:“欧洲识字人固然多,但中国识字人贵在躬行实践,譬如仁义礼智,必有此四者,才算识此四字。奸、邪、恶、逆,必绝此四者,才可算识此四字。我们中国这样的识字人固然少,谅欧洲也不多吧。”唐先生创办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正是为此一念所驱使。他在《无锡国学专修馆学规》中,引高攀龙《东林会约》“检束身心,砥砺品行”一语,昌明为学以修身为本的理念,三十年之中,念兹在兹,拳拳服膺,一心为国家培养德行高尚的国学专门人才。

  其三,坚守中国传统特色。近代以来,各级各类学校无不奉英美教育为宗旨,趋之若鹜,唐文治先生是罕有的清醒者。他的教材依然以古代典籍为主体,以讲明先哲思想精髓为追求。学校崇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这样做,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有国际教科文组织来华调查中国教育现状,结果发现,唯独无锡国专的学生还在读线装书、写毛笔字,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学生,其它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西化了!

  唐文治还开发了中国传统的经典诵读方式,既便于理解文义,又便于记诵与流传,极受欢迎,被称为“唐调”。唐先生亲自为学生示范,影响极大,至今仍在全国各地流传。

  唐先生是典型的江南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民族气节浑然一身。1894年甲午海战后,唐文治为江苏会试举人撰写奏章,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902年春,唐文治起草照会拒绝葡萄牙将澳门附近的大孤、小孤等岛划入租界范围。1941年,上海日伪派人劝说唐文治出任伪职,遭严词拒绝。抗战爆发后,唐文治率部分国专师生由无锡向长沙、桂林迁徙,艰险无比,行至株洲时,仅剩唐文治与师生、工友数人。时值隆冬,74岁的唐先生于旷野中命学生席地而坐,自己则高颂《诗经·何草不黄》中“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一章,刚毅卓绝,气贯白虹,诸生无不为之动容。1946年6月,国专迁回无锡复校。

  1954年4月9日 ,唐文治病逝于上海,享年九十。上海交通大学的挽联评价唐先生最为精到:

  有三达尊,兼三不朽;

  晋百年寿,为百世师。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太仓市一中,教学楼前矗立着唐先生的塑像,大楼两侧用大字书写唐先生最喜欢的对联:

  人生最贵是廉洁

  世界全凭骨气撑

  校内有“唐文治先生纪念馆”,校方组织的承传唐先生思想与节操的活动连年不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令人欣慰之至。

  吴健雄与唐文治,“德高鸿儒博学,望重英雄豪杰”(佚名《天净沙》),是近代中国学术文化的双子星座,他们以满腔的热血与无比的坚毅,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赓续了千年文脉,万古不朽,风范永在。

  临行前,我依依不舍地回望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敬谢太仓!向两位中华文化的大师深深鞠躬、致敬!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兼任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民生·热线
   第04版:周刊·墨妙亭
太仓:文理双子星升起的地方
为父亲理发
弇山园古树 油画
冬天
太仓日报周刊·墨妙亭04太仓:文理双子星升起的地方 2024-12-13 2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