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俊
盛世华诞,万里河山一片红;惊鸿巨变,今朝娄城千般秀。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共和国的长青基业,又增添了一道年轮。
全体太仓人民饱含深情,祝福筚路蓝缕的新中国,再一次站到时代之巅;期待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为世界定义一个新未来。
感受源于亲历,真情发自肺腑。
如今的太仓,是全国县域发展领跑者,综合实力稳居前十,转型升级动能澎湃,改革开放硕果盈枝,城乡一体比翼齐飞,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民生画卷多姿多彩。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翻开地方史志,满载记忆的字里行间,勾勒着与新中国同行的一代代太仓人民身后留下的串串足迹。
75年来,太仓人民探索不息、奋斗不止,使家园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从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城市、从民生贫弱到全面小康的飞跃。
●这是一条矢志发展、高歌猛进之路。全市GDP翻了上千倍,各类榜单名列前茅的荣誉夺了许多回。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欣欣向荣;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个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崛起。林立的现代化工厂每天吞吐海量物资,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阒无人迹,火爆的冰雪游、古镇游、乡村游人如潮涌,背后是党和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用实干和拼搏造就了一座实力之城。
●这是一条革故鼎新、开放合作之路。完成改制的乡镇企业,迸发出推动经济转型的惊人能量。一再精简的审批流程,折射着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停泊港口的各国巨轮,促成了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来自上海的医院学校,彰显着“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城市标识。超500家德企落户,成就了中国“德企之乡”的鼎鼎大名。大势和机遇,让太仓立上潮头;改革与开放,让太仓乘风而起。
●这是一条城乡和美、融合并进之路。城市日新月异,城乡统筹发展。向东,娄江新城拔地而起,高铁圆梦、高校赋能;向西,老城区肌理更新,留住乡愁、焕发青春;向南,科教新城全面建成,创新涌动、烟火寻常;向北,工业集聚产城一体,以产兴城、以城带乡。一边是城市能级持续攀升,一边是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一边是田园城市诗意洋气,一边是江南水乡韵味悠悠。品质太仓,便是“诗和远方”。
●这是一条以人为本、惠民利民之路。生活在太仓,是一种福气。马路就是公园,出门便见景点。天镜湖畔芳草萋萋,城北湿地碧水如带,长江之滨葱葱茏茏,美丽乡村花果飘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迈向全国最小,社保城乡并轨实现全国率先,“大病医保”成为国家医保新政蓝本,县域养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美术馆一一落成,好学校、好医院就在家门口。幸福太仓,可知可感。
●这是一条社会和谐、文明升维之路。作为全省首个捧回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的县级市,太仓拥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岁月静好。人民广泛参与社会治理,政府积极回应民意民情。遵守秩序,在这里自由自在;作奸犯科,在这里寸步难行;践行文明,在这里引领风尚;弘扬美德,在这里从者云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这里春华灼灼、秋实离离。
75载风雨兼程,迎来娄东大地的繁华盛景;75载砥砺奋进,铸就太仓人民的龙马精神。今天,让我们豪气干云地说一句:锦绣江南金太仓,不负家国、不负时代!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太仓将始终锚定“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这一定位,紧盯实现“两个高于”,培育壮大“3+3”产业,全力打造以港强市枢纽城、融入上海桥头堡、对德合作示范区、城乡和美幸福地“四篇文章”,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太仓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