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晨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审美的多元,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提高。近年来,医疗美容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少潜在风险,无证行医、非法经营等乱象,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合法权益,让“美”蒙尘。
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医疗美容市场亟须“净化”。我市监管部门始终对非法医美保持“零容忍”的态度,重拳出击,整顿、规范医美市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擦亮火眼金睛 警惕“美丽陷阱”
进行医美消费时,广大消费者要慎重辨别所选机构是否具备医疗资质,安全健康为首要,避免掉进“美丽陷阱”,以下为几起典型案例。
案例一 >>>
2021年4月,卫生健康执法人员联合公安部门,对某涉案场所进行突击检查。经查,该场所经营者李某在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以租住的民房为基地,开展激光脱毛、玻尿酸注射、肉毒素注射等高风险医疗美容项目,并违规组织培训收费。执法人员现场查获了一批非法医疗器械与药品,卫生健康部门依法对其作出责令停止执业活动、没收药品和医疗器械、没收违法所得并予以罚款的行政处罚。此案不仅彰显了执法的严格性,也提醒群众警惕无证行医的“美丽陷阱”。
案例二 >>>
社会举报也是打击非法医美的重要线索来源之一。2022年9月,一起上门非法注射除皱针的案件被曝光。当事人马某在无医师资格证书及执业证书的情况下,利用上门服务的隐蔽性,从事非法医疗美容活动。卫生健康部门依法对其作出责令停止非法执业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予以罚款的行政处罚。此案警示消费者,看似便捷的上门服务,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案例三 >>>
2023年5月,某美容院因擅自开展牙齿贴面修复等医疗美容项目被查处。该美容店未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却违规涉足医疗美容领域,严重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卫生健康部门依法对其作出责令停止执业活动、予以罚款的行政处罚,并再次强调美容机构必须严格遵守经营范围,不得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多措并举整治 守牢“美丽底线”
面对非法医美乱象,我市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旨在净化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部门联动 强化监管合力
近年来,市卫健委等部门切实加大对医疗美容行业的监管力度,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积极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行动,通过专项监督检查、问题机构“回头看”以及“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严格监督执法。重点围绕医疗机构医疗美容执业许可、医疗美容主诊医师配备、诊疗范围、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开展检查,对发现的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责令有关机构立即整改,对违法情节严重的依法立案查处。
同时,联合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税务、消防等5部门开展医疗美容机构执法监管“一件事”检查;强化医疗美容机构信用监管,组织开展全市医疗美容机构分类监督综合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强机构依法执业的主动性和规范性,提升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健康发展。
●理论培训 提升监管能力
为规范医疗美容行业服务行为,市卫健委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医疗美容机构分类监督综合评价培训会议,指导医疗美容机构根据评价标准,结合自身管理开展自查自纠,规范执业行为,推动服务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开展生活美容机构专题培训,规范消毒保洁环节,普及常见违法行为,组织签订《拒绝非法医疗美容依法经营承诺书》,督促生活美容机构在店内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要求其不得违规开展非法医美项目。
此外,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健全常态化学习培训机制,邀请专家进行授课,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监管能力。
●科普宣传 增强公众意识
市卫健委、市卫生监督所还通过“健康太仓”微信公众号、制作科普视频等方式,普及常见医美知识,从医美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质、非法医美带来的危害、所涉及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区分,引导消费者认清“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区别,从而选择正规的医美机构。
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常见的项目主要包括超声刀、祛眼袋、开眼角、美白针、割双眼皮等。生活美容是指根据消费者的脸型、皮肤特点和要求,运用手法技术、器械设备并借助化妆、美容护肤等产品,为其提供非创伤性和非侵入性的皮肤清洁、护理、保养、修饰等服务。
谨慎医美消费 “五看”避免踩坑
那么,面对形形色色的医疗美容机构,作为消费者,如何辨别其是否合规、安全?
1.看资质。正规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会在醒目位置悬挂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诊所备案凭证),许可证上会明确诊疗科目,包括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等。
2.看人员。进行医疗美容服务的应该是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而不是一般的医生,更不是美容师、理发师等。医疗美容医师首先必须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同时还要是“医疗美容主诊医师”。消费者可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查询验证。
3.看环境。医疗美容机构和生活美容院不一样,医疗美容项目和收费需要公示,并有医疗收据(发票),医疗美容行为一般在医疗机构的美容手术室(或治疗室)进行。医疗美容机构有四类,分别是美容医院、医疗美容门诊部、医疗美容诊所、医疗机构美容科室。
4.看流程。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会在医疗美容项目开展前与消费者充分交流微整形是否合适,告知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和技术风险,消费者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如实书写病历文书。
5.看药械。微整形是医疗美容的一种技术。微整形注射使用的A型肉毒毒素是医疗用毒性药品,包装上有“毒”字标识;注射用的玻尿酸是医用材料,是按照医疗器械进行审批的。进口药品或材料必须标有中文标识。消费者可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进行核实。同时,医疗美容所使用的药品器械的采购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全程可追溯。
美容院(店)作为公共场所,其经营范围仅限于生活美容服务,不具备开展医疗美容的资质。部分生活美容机构违规开展超声刀、割双眼皮、美白针、抽脂等医疗美容服务,导致危害消费者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给消费者的医疗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市卫健委再次提醒,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美容机构,消费者应时刻保持警惕,选择合法、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切莫轻信微信预约或朋友圈中的广告宣传,这些渠道往往隐藏着不可预知的巨大风险隐患。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消费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及时留存好缴费记录、治疗单据等相关凭证,以便在需要时作为维权依据。如发现非法医疗美容行为,可通过拨打12345热线及时向卫生健康部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