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改革委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跨江融合等战略加快实施,为抢占发展先机、破解资源瓶颈,加快聚集科技创新要素、壮大产业创新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各地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提速,区域产业竞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太仓必须抢抓发展机遇,整合优势资源,聚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赛道产业、未来产业,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功能,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一
太仓特色产业园区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战略机遇叠加共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上海大都市圈加速构建,太仓沿江临沪近海的枢纽地位日益凸显,沪太产业协同持续深化。2023年,太仓共引进沪上项目138个,总投资83.16亿元,庆良电子、基点生物、高博航空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加速建设,临港产业不断壮大,太仓港“物流通道”正加速向“物贸基地”转变。跨江融合战略持续推进,海太过江通道等交通项目加速建设,太仓已然成为全省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重要节点,也是苏州沟通南通及苏北其他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桥头堡。
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太仓全力推动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大主导产业优化提升,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加速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大特色产业培新育优,着力构建五百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四大产业实现产值2425亿元,其中,471家规上高端装备企业、350家规上先进材料企业分别实现产值1307.6亿元、946.9亿元。天航长鹰、穆格、舍弗勒等企业进入中国商飞供应商名单,航空关键零部件、核心基础材料、航电系统、航空服务等航空航天细分领域加速推进。聚焦创新药、医疗器械、医药服务外包三大主要领域,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500家。规上物贸产业实现营收1572亿元,集聚耐克中国物流中心、斯凯奇中国物流中心、似鸟商贸物流等一批特色物贸产业项目。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浏河七十二家理想村、阿尔卑斯雪世界等项目相继开业,文旅名片持续擦亮。
发展空间加快拓展。为破解日益增长的产业空间需求和日趋紧张的国土空间资源间的矛盾,太仓正加速推进产业载体建设,探索推进“工业上楼”,推动“土地招商”向“载体招商”转变,全面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截至2023年末,太仓市可用产业载体及2025年前可竣工交付的产业载体共计124个,规划建设总面积805.12万平方米,已建成407.43万平方米,占比约50.6%,在建约255.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上楼”项目57个,占地面积约3719.5亩。依托产业载体,各区镇已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22个,总面积5.2万亩,园区总产值1057.1亿元,已入驻企业1483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37家,占全市比重26.6%。
创新动能不断增强。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9%,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有效高企突破117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88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2 家、省独角兽(潜在) 企业 10 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86.11亿元,同比增长10.11%。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加速完善,新引进外国高端人才102人,获评苏州市级以上人才 105 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1.4件。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蝉联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二位。
发展要素支撑有力。编制实施特色产业园区“3+N”政策文件体系,印发实施《太仓市推动存量空间自主更新推进载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全力推动存量空间自主更新,强化产业载体政策支持。创新设立“娄城科创贷”“娄城惠农贷”“娄城优企贷”,持续运用“小微贷”“信保贷”“娄城智造贷”“娄城小微贷”等政府增信产品。与我市产业政策导向相衔接的“1+N”产业引导基金体系持续完善,现有投资子基金8支,总规模134亿元,已投项目117个,金额63.06亿元。全国首创“三线平行”审批,推进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定制审批改革,全国首创“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模式。
二
太仓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区域竞争不断加剧。以南通为例,2023年,海门、如皋、海安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1644.7亿元、1534.4亿元、1436.3亿元,太仓经济体量领先优势已逐步缩小。南通提出要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基地建设与升级转型发展,如皋市长寿生物科技产业园、如东风电产业园、启东新能源产业园等一批园区正不断建强,对太仓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直接竞争。同时,昆山认定了20个特色产业创新园、20个特色专业创新培育园;常熟正致力打造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园(云裳小镇)、星润智谷产业园、零碳数字科技岛等特色产业园区,均对我市构建特色产业园区优势带来了挑战。
二是品牌效应仍待提升。尽管我市产业载体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加速,产业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但园区产业集聚度和品牌效应仍需增强。目前仅以高端装备为主导产业的产业载体有63个,总面积392.83万平方米,占产业载体总面积的48.8%;仅以航空航天为主导产业的产业载体有2个,面积合计45.66万平方米;仅以先进材料、现代物贸、电子信息、科创孵化为主导产业的产业载体面积均不超过15万平方米。全市招商“点线面”协同仍需加强,产业布局引导和集聚不足,部分产业载体和园区产业方向杂糅,产业链凝聚力较弱,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
三是政策支持还需发力。2023年11月,《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正式印发,提出要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功能载体,构筑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太仓沪太产业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产业政策仍以支持企业发展为主,在引导企业进区入园、形成集聚,支持产业载体开发商加大特色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力度,支持产业载体运营方提升运营服务水平、招商能力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政策举措。
四是园区规划亟待完善。当前我市部分产业载体碎片化、零散化较为明显,尤其是民营更新项目,相较于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德创新园等由政府、国资以及专业第三方主导的载体和园区,无法与所处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完全协同,建设对标性不足,厂房层高、承重等难以满足特定产业生产需求,缺乏商务、研发、人才等公共配套功能。部分载体周边缺乏足够的产业配套空间以及上下游关联载体和园区,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无法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五是运营水平仍需提升。除中新智地(太仓)璜泾智能制造产业园、平谦现代产业园等少数园区外,我市产业载体和园区运营方仍以国资和政府机构为主,受限于运营经验、专业化水平和项目资源,难以满足企业对基金、科创等资源要素的需求,招商进度缓慢,产出效益不足预期。部分载体尚无明确运营主体,仍由建设方、属地政府“兼顾”管理,缺乏固定的专业运营服务团队。
三
太仓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方向
推动园区成为抢抓战略机遇的着力点。抓牢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跨江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将特色产业园区布局与国家重大战略同研究,与省、苏州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向同规划,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园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趋势的契合度,进一步提升产业承载能力,集中力量构建比较优势,支撑太仓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园区成为产业加速壮大的主阵地。围绕“3+3”产业发展方向,针对不同产业发展需求,编制具有针对性的专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指南,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园区与太仓产业的协同“颗粒度”。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等配套功能,推动现有产业载体提质升级,加快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原地更新,全力拓展产业承载空间。推动关联企业进区入园、加强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园区成为太仓建强产业集群、构建优势产业链的核心阵地。
推动园区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大院大所科研资源优势,依托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园区,强化人才、公共科研平台等创新要素导入。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化的全链条管理服务,整合现有新赛道企业发展基础,针对性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新赛道产业,推动未来产业与现有重点产业紧密结合,探索布局未来产业特色产业园区试点。
四
太仓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聚焦空间格局,推动园区布局错位协同。优化整体空间规划。紧扣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优化产业载体的空间布局,注重特色产业园区与交通规划的有机衔接,构建完善的生产要素流通渠道。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加快各类资源要素的合理布局,形成差异化的相对集中,打造一批契合产业特性的定制化、特色化园区,提升土地整体使用质效。推动板块错位发展。充分发挥高新区、港区产业发展核心带动作用,推动中部、沿江产业带错位、协同发展。以高新区为核心,引领城厢镇、沙溪镇、双凤镇等地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以优质高标准厂房为基础,沪太合作、中德合作为特色,加快数字化和绿色化赋能,打响特色产业园区品牌。以港区为核心,带动浏河、璜泾两镇园区转型升级。加强港口对特色产业园区赋能,聚焦现代物贸、海工装备、先进材料等发力方向,推动传统园区做精产业、做细功能、提升亩产。强化沪太产业协同。充分发挥沪太产业协同优势,加强对上海产业和产业空间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以娄江新城、科教新城、城厢镇、浏河镇等重点临沪板块为主体,围绕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与上海产业需求相契合的特色产业园区,并辐射带动其余板块产业链发展。
二是聚焦产业生态,推动品牌价值加速提升。擦亮产业名片。进一步突出特色产业园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深化园区规划、产业图谱、供应链分析,加快布局标志性产业链,着力招引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探索实施“链长制”,提升临近产业载体产业关联度和集聚效应,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功能,推动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公共配套服务平台为节点的特色产业园区。提升品牌效应。以智汇谷·科技创新园、中德创新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疏港铁路物流园等优质园区为基础,整合相邻重点产业空间,联动提升园区投资规模、建设水平和产业能级,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功能性特色产业园区样板和产业地标,提升太仓特色产业园区品牌效应。建优产业生态。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中小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产业共同体,加速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持续建强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三是聚焦转型升级,推动创新优势转化落地。完善科技创新配套。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园区科创功能水平,推动打造一批高水平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发挥两所大学、苏研院等大院大所以及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资源优势,完善以特色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产学研发展机制,打造“一园一院”联动发展格局。建强创新转化体系。进一步强化娄江新城、科教新城、太仓科技产业园、大科园等科创板块和园区创新功能,完善特色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功能,打造太仓科技创新策源地。积极链接上海和苏州市其他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园区与高水平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交流合作。推动太仓特色产业园区成为长三角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擦亮绿色智慧品牌。加快园区数字化转型,确保园区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探索园区数字化改造,整合园区公共数据、社会数据等资源,加强园区智能化技术应用和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赋能步伐。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园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技术改造,聚力打造零碳园区。
四是聚焦综合赋能,推动配套功能提档升级。引进专业服务机构。加强与临港集团、中新智地等专业产业载体开发运营商的交流合作,引进一批专业、成熟载体规划建设和运营服务机构,加强对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和规范,完善园区科技创新、投融资、人才服务等生产生活专业配套服务。培育优质运营团队。充分发挥国资对园区资源的整合优势,全力提升市、镇(区)两级国资载体运营服务能力,引育结合,培养一批懂产业、善管理、强服务的运营服务团队。鼓励国资对产业链相关、区位临近的园区进行统一运营管理,科学布局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壮大产业集群规模,优化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完善产业招商体系。建立完善产业园区协同招商机制,加强特色产业园区与市招商局、区镇招商中心、第三方专业招商机构协同对接,完善全市产业招商热力图和图谱,完善特色产业园区招商体系。推动特色产业园区联合打造招商资源共享平台,深化项目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挖掘利用,探索建立跨园区利益分享机制。
五是聚焦要素支撑,推动资源配置集约高效。强化政策专项支持。加快编制实施特色产业园区专项支持政策,对入驻企业、建设方、运营方分别给予专项支持。加大土地、能源、污染排放指标等资源要素支持,构建特色产业园区资源储备库,对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园区给予重点倾斜。结合产业发展方向,探索实施“工业上楼”,提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率。鼓励新型产业用地出让,探索实施弹性出让年限、长期租赁、先租后买等灵活空间供给模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通过REITs、银行信贷、债券发行、信托保险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依托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市场和社会资本加大资金投入,探索设立特色产业园区专项基金。积极引导民资、外资参与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重点盘活低效企业和园区地块,推动产业载体提质增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动人才公寓、商业、医疗、教育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特色产业园区人才发展环境,集聚更多专业产业人才。完善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推进园区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布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