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雪苗
春风和煦,万物生长。此时的太仓乡村,万象“耕”新,科技点亮田野,夯实“耕”基…… 春天里,田间一派忙碌景象,为粮食丰产“保驾护航”。
科技助力
展开精彩春耕图
春风吹拂田野,在沙溪镇泰西村示范基地上,小麦绿色如茵,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麦千亩连片,向远方绵延。在春管的重要时期,多台自走式植保机、植保无人机齐上阵,各显神通,上演农业科技大片。地上自走式植保机伸开两翼,仿佛腾云驾雾,空中无人机匀速飞行,如同腾云吐雾,均匀地洒下除草剂,为小麦生长撑起了“保护伞”。 种植户王海生感叹如今种地变轻松了:“我种了900多亩地 ,购买了一台无人机和一台自走式植保机 ,农忙打药只需2天左右。”
一样的春耕,不一样的装备。从最初肩负式植保机,到后来的拉皮管喷洒,再到如今的自走式植保机、无人机,给农田管理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省工省时效果好。接下来,小麦施肥也将采用无人机,让干农活变得更轻松。
进入4月份,我市小麦生产将进行 “一喷三防”工作。目前,相关农药、化肥等农资已经备足,并陆续送到合作社、农户手中。同时,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农机年检“送检下乡 ”便民服务活动,提供农机故障诊断服务,并依托农机检测服务车,下沉农机办证窗口,现场为农机手办理换证、补证等业务,保障农机以良好的技术状况投入农业生产。
项目建设
加速呈现“丰”景图
日前,记者来到沙溪镇印北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拌砂浆、铺设U型预制板,随着各道工序的加快推进,一条条硬化渠道在田间延伸。
村里的种植户蒋志强一周至少两次到现场,检查施工材料、监督工人施工,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社会监督员。“我仔细看了预制板的质量,很厚实,这样渠道寿命会比较长。”另外,他也会对设计方案上的细节提出意见。“设计方案如果不符合实际生产,我肯定会提出,像这个出水口就需要调整。”蒋志强深知,建好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是粮食稳产高产,最终受益的还是种植户,他认真履行一名监督员的责任。
据了解,去年12月,我市8个全域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集中开工,面积2.74万亩,涉及全市29个村和社区。目前这些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计划于6月底前全面建成,确保夏种顺利进行。此外,我市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种田大户、村民中选聘了53位高标准农田建设社会监督员,确保建设质量。项目建成后,预计我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8.0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上的高标准农田面积为25.27万亩,占比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