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金柱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两天,位于长江边的白茆口生态湿地,1000多只灰头麦鸡集聚在这里觅食、栖息。作为鸟类中不喜结群的灰头麦鸡,如此成群结队,吸引了鸟类调查员的关注。在一张张定格的照片中,白鹭与灰头麦鸡齐飞的姿态展现出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昨日清晨5时30分,天色微亮,苏州市林学会鸟类调查员郑炜、杨鑫怡驱车来到白茆口生态湿地,支好观测镜架子,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前方300米处的灰头麦鸡、白鹭等鸟类。郑炜告诉记者,灰头麦鸡主要在东北地区繁殖,每年的10月份会往南迁徙,这类鸟多成双或结小群活动。14日下午和昨日早晨,4位鸟类调查员每人携带一个计数器,同时从四个方位进行观测计算,发现竟有1158只灰头麦鸡集聚在这片生态湿地上。如此规模和数量,极为罕见。
白茆口生态湿地作为“湿地秘境”,每天有上百种鸟类在此栖息,其中不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濒危物种。通过专业的鸟类观测机构监测,截至去年7月,白茆口湿地的鸟类总数已达到16目48科175种。随着白茆口生态湿地保护的推进,鸟类种数有所提升,鸟类生物多样性也在增加。白茆口生态湿地成为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和“中转站”,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选择在这里落脚、补充能量,再继续南飞。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我市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美”底色更加鲜明。近年来,我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厚植绿色生态底色。全市PM_2.5平均浓度和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均居苏州第一,全省前列。1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优Ⅱ水平,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今年1月~5月江苏省县(市、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太仓位列全省第一。此外,我市全力推进长江大保护,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全市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完成830个大气污染防治年度项目,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进一步压实治水责任,对国省考超标断面实施“一日一预警”,全面完成长江、太湖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