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俊
远洋巨轮缓缓驶入港口,岸吊起落装卸,拖车来回穿梭,集装箱绵延如龙、等待发运。这种繁忙的场景,每一天都在太仓港上演。
雄踞江尾海头的太仓港,是苏州港的主港区、核心区,也是太仓发展的一张王牌。近年来,特别是去年8月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太仓以来,太仓港变化显著,“眼界”更开阔、“筋骨”更强壮、“气质”更优雅,让“志在万里”的太仓,更有底气做好以港强市这篇文章。
格局之变
“第一战略”加快落地
陆止于此,海始于斯。作为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太仓素有搏击江海、融通内外的基因,以港强市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目标。
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太仓后,太仓的发展格局为之一新,港产城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港口的重要性随之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年来,太仓快马加鞭落实“第一战略”,高标准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全力打造以港强市枢纽城。通过实施现代化港口建设工程、完善港口基础设施,畅通陆上疏港通道、水上航运通道、多式联运通道等,奋力将太仓港打造成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世界先进的一流港口。
与此同时,太仓港紧扣“一体化”,依托江海河联运中转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定位,全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北翼,提升港口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能力;紧扣“双循环”,积极开拓近洋外贸、沿海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国际航线覆盖RCEP协议签订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24个主要港口,国内干线覆盖沿海21个主要港口,内河支线网络覆盖长江、内河50个港口。
格局一变天地宽。2022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02.6万标箱,同比增长14%,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第8,跃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第22名、攀升3位。今年上半年,太仓港延续强劲发展势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81.7万标箱,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243.6万标箱、同比上涨13.9%,完成货物吞吐量1.35亿吨、同比上涨5.4 %。
体质之变
从物流港向物贸港转型
物流港、物贸港之间,不仅仅是一字之差。有港口流量、无经济增量的港口,数据再好看也只是“虚胖”。
当前,太仓正加快推进太仓港由“物流港”向“物贸港”转型,持续提升物流物贸能级,壮大现代物贸产业集群,为这座“江苏仅有、中国难得、世界少见”的天然良港“强筋健骨”。
“建总仓、到太仓”的产业名片越来越闪亮。去年以来,太仓引进了总投资3.5亿美元的爱乐买冷链电商总部、1.5亿美元的夸特纳斯等物贸项目,中外运华东暨长江经济带运营总部、斯凯奇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一期投入试运营;新增国家4A级物流企业2家,今年上半年398家物贸企业实现营收756.08亿元,同比增长5.5%;太仓物流园位列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0强首位。
既占港口之利,太仓没有理由不扩大进口,进一步做大物贸规模。太仓港将用3~5年时间,打造进口生鲜、东南亚水果、国际木材“三个百亿”交易集散中心。目前,已成功举办太仓港木材产业发展大会;太仓口岸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资质完成国家海关总署验收;完成了东南亚9批次、850吨进口水果的试跑工作。(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