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高二(4)班 陈鑫洋
“清初四王”是指清代初期四位著名的山水画家,分别是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清初四王”的山水画风格影响了整个清代的绘画创作,到了20世纪初期,仍有许多人临仿“清初四王”的作品。他们四人的画作都饱满细腻,尽可能地添加细节,追求恢宏大气之美,也强调视觉上的华美精致。“清初四王”在创作中以古人为师,他们都是临仿宋元名家的高手,精益求精,媲美前人。当时有人著诗:“百余年来写山水,三王之后推司农(王原祁),千秋绝艺一家擅,独辟画苑开榛丛。”
王时敏是“娄东山水”的奠基人。王时敏在少年时期就曾被董其昌、陈继儒等人所赏识,也受到了颇多名家的艺术指导,再加上其祖父为朝廷命官,家中本就有丰富的收藏真迹,因此,王时敏对宋元时期的大师名迹颇有研究,甚至达到了精研的地步。之后,王时敏隐居山林之中,不再朝中赴仕,一心只在艺术创作上,专攻诗文、书画。
王时敏和王原祁同宗黄公望,但前者务必笔墨肖真,后者却“壮岁参以己意”。王原祁是正统派中坚人物,左右清代画坛三百年。
创作盛年的王原祁逐步加入对黄氏山水的个人理解,形成特色鲜明的山水风格。“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是王原祁独有的艺术主张。王原祁对自己的笔法成就非常自信,自称:“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
王鉴擅画山水,远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黄公望。运笔出锋,用墨浓润,树木丛郁,后壑深邃,皴法爽朗空灵,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长。间作青绿重色,亦能妍丽融洽。其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学倪瓒。尤其是他的青绿设色山水画,缜密秀润,妩媚明朗,综合了沈周、文徵明清润明洁的画风、清雅的书卷气。
王翚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可见其山水不拘于一家,广采博揽,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他的山水画既师法古人,又师法自然,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故王时敏称:“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为一。”在王翚35岁到60岁之间,其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有“合南北为一手”的独特风格。王翚早期画风清丽工秀,晚期倾向苍茫浑厚,章法富于变化,水墨与浅绛渲染得法跃然纸上,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山水的表现对中国人来说不只是一种艺术的呈现形式,更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表达,以及审美态度、思维情绪、生活观念的传递。“清初四王”及其众多后人笔下的山水可观、可游、可居,体现了艺术的高度,也实现了情怀的旷达,徜徉其中,让人流连忘返。如果“清初四王”只知一味仿古,就不会有现今如此之高的艺术地位。“清初四王”摹古对于后世文人画和山水画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总结了前人的绘画技法和经验,为后世临摹与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他们在前人名家流派中研习笔墨,参以己意而各具面貌,在师古的过程中,推崇明末董其昌倡导的“南宗”文人画,亦兼取“北宗”诸家之长,最终在趋近各自审美追求的同时,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创作格局和体系。
“清初四王”的山水程式是古代传统山水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