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朋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2023年“世界水日”主题为“Accelerating Change”(加速变革)。我国纪念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
去年以来,市水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四篇水文章,推进河湖“消劣争优”攻坚战,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并以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为抓手,加快建设幸福河湖,着力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目前,全市水利水务各项工作全速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市水务局在奋力前行中拼出“水务速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太仓新实践贡献水务力量。
凝聚合力
水安全保障“一如始终向前行”
压实防汛责任。市水务局认真落实国务院、江苏省、苏州市防汛工作会议精神,全面组织开展汛前检查,对全市水利工程、骨干排水通道、交通设施等重点部位进行分组检查,并提出整改方案。同时,筑牢生命线工程。对长江险工段加强监测,继续做好水下地形监测,通报监测成果,为码头企业开展应急抢护提供技术支撑。
抓好薄弱点整治。汛前,市水务局组织各区镇和相关部门对防洪工程、城市内涝、在建工地等重点领域,开展隐患排查整治。进入主汛期后,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对施工筑坝、交通下穿桥涵、危旧房屋、半高地受涝情况等进行检查。先后完成浏河北港堤近1公里土堤加高加固,落实需度汛施工坝导流方案和度汛措施,疏通城镇雨水管道162.5公里,清掏窨井、雨水井9460座。
强化联合治水。市水务局突出党建引领,建立“党建+河长制”工作机制,成立治水行动支部,探索“支部建在河上”的有效路径,组建一批治水党建联盟,攻克一批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对接上海、昆山、常熟等周边地区,58条交界河道建立联合巡河、共同保洁、信息共享工作机制,举办昆太协同治水主题月活动,多次开展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活动。率先在苏州建立“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定期会商联合巡查,去年印发检察建议书17份。
加强应急保障。市水务局强化“四预”措施,与气象、应急部门建立汛期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雨水风情信息监测,优化综合会商、信息发布、联动响应等机制,做到预警信息全网发布、灾害预警全面覆盖、应对举措全市响应。修编防汛抗旱、防台应急预案,印发预案工作手册,落实度汛措施。
加强供排水信息化平台建设。我市启动了市级智慧水务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对全市供排水要素的统一、高效、协同监管。目前,智慧水务项目已经完成75%,主要完成监管平台供水安全和污水处理板块开发、微信小程序巡河功能开发以及78套硬件设备的安装。去年,我市积极迎战第12号台风“梅花”,及时调度通江口门,预降内河水位,每天乘潮排水两潮,排水量约2000万立方米;对城区河道进行水位预降,保持水位在吴淞高程2.6米~2.7米,预降排水量超过100万立方米。台风影响期间,我市内河水位平稳。
精准发力
水资源质量“一以贯之抓落实”
坚持高位推动。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开展巡河督查以及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城乡污水治理专题调研,多次召开全市水环境治理提升推进会。将达标区建设、河长制工作纳入各区镇高质量考核指标。印发《太仓市2022年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行动目标任务》等文件,分解落实各区镇年度目标任务。
勇于突破创新。市水务局率先在苏州建立“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多次联合下沉基层。成立苏州首个联合河长驿站,与昆山建立“联合河长+检察长”跨界河湖联动联治机制,创新人大代表参与跨界河湖生态环境治理,聘请检察官助理和人大代表担任“民间河长”。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全省首推“水务+光伏”新模式。率先在全省范围内与高等院校联合成立“水美太仓”新型智库。在此基础上,率先在省内成立第一个县级河湖长制研究院。
强化统筹推进。整合河长办等相关职能合署办公,建立挂钩联系制度,牵头抓总、统筹推进。开展太仓市水环境整治提升“六个一百”行动,统筹推进“消劣争优”攻坚行动、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在苏州率先出台污水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我市城乡污水治理“四统一”模式得到省级表扬、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治理率100%,自然村治理率98.4%,农户治理率92%。城厢镇万丰村人工生态湿地成为江苏省首批唯一入围生态环境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典型案例。
强化水资源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转化工作,推进落实水利部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实施工作。完成4个国家重点监管取水口规范化管理、浏河水源地规范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加强节约用水管理,下达1057家取水户用水计划,建设省级节水教育基地1处,上线节水管理信息系统2.0版本,积极推进用水户开展水平衡测试及用水审计。
通过共同努力,我市总体水资源质量显著提升。去年,全市污水处理量达7553万吨,同比增长9.6%。落实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任务967项、完成率100%。在“三消除”方面,科学编制“一河(片)一策”整治方案,1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100%、优Ⅱ比例66.7%,450个河长制监测断面优Ⅲ比例75.8%,地表水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在“三整治”方面,新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23个,完成2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1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疏浚农村河道167条、长度111公里。在“三提升”方面,城区污水处理厂完成进水调试,城东水质净化厂、璜泾污水处理厂土建竣工,完成新建污水管网 848公里、检测雨污水管网 223公里。
创新借力
水生态建设“一如既往向前行”
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去年,我市有11个市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其中,洙泾河(十八港-岳鹿路)大学城段于当年5月30日全面完工。同时,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根据年度任务,每季度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创建工作考核,对各区镇农村生态河道创建任务开展情况和已建成农村生态河道长效管护情况进行通报。目前,全市新增农村生态河道72.69公里,县乡级生态河道覆盖率提升至50.12%,获评省级考核第一等次。
推进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项目。目前,全市9座污水厂日处理规模为28.5万吨,待新改扩建的城区污水处理厂、城东水质净化厂、璜泾生活污水处理厂都完工后,污水日处理规模将达38.5万吨。
提升幸福河湖创建规模。按照“集中、连片、成网”思路,编制《太仓市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通过驳岸清杂、地形平整、生态滤墙、景观提升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河道环境,厚植生态底蕴,打造了香塘村、方桥村等多个幸福河湖群示范样板,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沙溪古镇老七浦塘特色历史水街,完成幸福河湖创建103条。天镜湖获评2022年度“河颜悦色”苏州最美幸福河湖,金仓湖、黄姑塘生态湿地获评2022年度苏州市级示范幸福河湖,黄枫泾等6条河道获评2022年度苏州市级幸福河湖。
优化幸福河湖创建生态。建成长江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展示长江太仓段丰富的水产、鸟类等资源和长江大保护工作成果。实施盐铁塘新浏河沿线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通过拆除违建、清理河岸垦荒等措施,拓展生态空间、环境容量。
统筹有力
水管理能力提升“一张蓝图绘到底”
推进规划编制。完成《太仓市“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修编)》《太仓市供水专项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太仓市水利水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已完成专家审查。编制《太仓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太仓市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等规划。
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制定《河湖长制工作十项制度》,压紧压实河长职责,市镇村三级河长累计巡河7万余次。完成苏州市下达“一事一办”任务39项。首创生态美丽河湖群概念,七浦塘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
加强水土保持监管。举办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我市水土保持行政审批和监督管理水平。准予水土保持行政许可167个,开展水土保持现场监督检查76次。完成港区区域水土保持评估报告。
紧盯安全生产重点领域。制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和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将责任层层落实分解。进一步深化水务行业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水利工程建设、运行、供排水处理设施等安全监管。
春日的长江口,江涛轻轻拍岸、水鸟翩翩翱翔、芦苇矜矜摇曳……太仓,这座滨江临海、柔美婉约的江南之城,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诠释一直未变的水生态文明理念“水美太仓”。
看一座城,不妨,先看一方水。展望未来,太仓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盯目标任务、优化体制机制、打响特色品牌,加速推进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推进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继续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推动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绘就水清、岸绿、景美、文兴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