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新闻·深度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2年08月17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新模式 撬动废品回收“旧”市场

  

  

  

  □本报记者  张瑜 文/图 

  

  手机扫一扫,指尖点一点,风格统一、干净整洁的垃圾回收车就能上门服务,回收废品的费用瞬时到账。这样的垃圾回收全新场景,已经在太仓成为现实。垃圾分类渐入佳境的太仓,在互联网加持下,是否能够迎来绿色治理新篇章?

  

  “游击队”日薄西山

  

  

  伴随着百姓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和网购等行业疯狂生长,城市垃圾也在成倍上升。据统计,一个四口之家日均产生的生活垃圾有5千克左右,而其中的大部分垃圾都可以变废为宝。以往蹬三轮车沿街叫喊的传统废品回收模式,在净美如画的城市已显得不合时宜,同时也有着天然短板。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有一种痛苦,是平时每天拿着喇叭沿街跑的收废品大爷大妈,在自己想卖废品的时候就怎么也等不到。而对于废品回收者来说,每天回收多少要看“天意”, 信息不通畅导致供需不对等,买卖双方都耗时耗力。同时,废品回收价格不透明,卖多少钱要看回收者“心情”, 缺斤少两也时有发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始终无法做到价格规范,更谈不上服务。走街串巷的废品回收经营模式,不仅有损城市面貌,乱堆乱放的“常规操作”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容易引发火灾等事故。如何提高回收利用效率,更高效地“变废为宝”,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规军”横空出世

  

  

  

  当互联网与废品回收行业结合,将生发出怎样的局面?早上趁着高温还未来袭,位于南郊的杜红军骑着“每日一收”的资源回收车开始上门接单。“每日一收”平台已经在太仓运营了一年多,市民通过手机可以在平台下单,平台分发给各个区块回收员。回收员接到派单,按照系统规划的路线按时上门回收。在客户家门口,回收员打包称重后,客户只需一键确认,金额即时到达微信钱包。这完美解决了废品回收环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用户足不出户轻松卖废品,回收员快速上门,大大提高了回收效率。“现在人都忙,没时间处理这些杂事。用这个平台,没人在家也能卖废品。” 杜红军介绍,平台用户大多是年轻人,工作日不在家,他们会把废品放在门口,他按照约定时间上门称重打包,并通过电话与客户沟通好,卖的钱直接到用户账户里,不用面对面交易,节省用户时间。

  回收员上门服务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废品回收“最后一公里”的痛点问题。用户家里有废品需要处理的时候,只需要手机一点,就会有小哥上门服务,大大减少了时间成本,提升了用户分类处理废品的积极性。 

  

  “互联网+”催化行业革命

  

  

  

  资源回收的“数字化”不仅仅优化了“客户端”的服务。传统废品回收模式,有着回收、集中、打包、运输等多个环节,且有着层层“中间商”,效率低利润差。以废纸回收为例:一个废纸箱需要经过废品回收员、一级收购站、二级收购站、打包站等多道程序,最终才会到达纸厂回收再造,回收时间冗长,环境压力大。记者在太仓“每日一收”站点看到,回收仓库内有着大型打包机,每日回收员收来的废品通过分拣后可以第一时间打包。

  站点的负责人邬志兵告诉记者,因为互联网的加持,“每日一收”有着平台优势,能够摒弃中间环节,直接对接用户和纸厂两端,用户一键下单,回收来的废品可以打包直接送到纸厂。因为更少的“中间商”赚差价,让这个原本利润空间极低的行业拥有“一线生机”。

  “我们还结合互联网平台进行绿色环保回收宣传,倡导垃圾分类。” 邬志兵表示,“每日一收”不局限于商业利益,更能够通过互联网帮助提升用户的环保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用户勤于分类,自然提高了废品回收率,我们的单子也会增多。这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邬志兵说。

  

  行业风口聚气成形

  

  

  废品回收行业准入门槛低,利润也不高,互联网真的能够颠覆行业状态?邬志兵坦言,互联网的确解决了行业的很多矛盾,但操作层面的效果不如预期。废品回收的参与者以老人居多,他们无法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导致单量较低。“目前,太仓站点的回收人员近20名。” 邬志兵说,成立一年多来,每日订单量大约100单到200多单,利润难抵人工成本。同时,作为加盟方,太仓“每日一收”站点每年需要给平台加盟技术服务费,“我们还需要配备客服、管理等人员。” 邬志兵表示,站点运营成本压力大,需要依靠一些企业回收大单来平衡收支。

  今年5月,邬志兵决定对站点运营模式进行改革,把过去由企业提供车辆等工具、员工拿“底薪+提成”的方式,变为由回收人员租赁购买车辆,免费使用平台接单,但是自负盈亏。“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人工成本的运营负担。” 邬志兵表示,走出这一步,可以让回收人员由被动变主动,真正成为回收企业的城市合伙人,加快他们的学习成长速度,助力垃圾分类的有效实施,也是在当前状态下规范化回收企业能够继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对于回收员来说,互联网平台的确有很多优点,但实际操作也“举步维艰”。“有时候,用户只有几块钱的废纸箱,也要上门回收,利润还不够路费。” 杜红军告诉记者,近来高温天,每天只有几单,其中还有部分单子的废品数量极少,这样下去一个月赚的费用还不够生活。“有时候小区门不好进,物业人员脸难看,也倒没什么,但这一新生事物,接受的人还是太少了。”杜红军在这一行刚刚起步,内心也有不少苦水。遇到老年人不会操作手机,他就一一发放名片,或是手把手教学,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提高单量。

  

  产业发展迎风起舞

  

  

  其实,互联网废品回收早已不是新鲜行业,在太仓也不止“每日一收”一个平台。记者从市城管局获悉,“一丢丢”“收纸啦”等平台也在开展互联网回收业务。“商业化的互联网回收平台也存在局限。”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逐利的商业本性可能使得社会企业“挑三拣四”,更趋于回收高价值的废品,对于低价值的废品如玻璃瓶等则“弃而远之”。据了解,太仓正筹备具有国资背景的数字平台投入社会化回收工作,更好地承担起回收平台的公益责任。

  企业也在不断探索,以获得更多盈利点。如“每日一收”正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我们积极参与市城管局组织的进社区活动。” 邬志兵介绍,在小区展示“每日一收”的回收车,并指导居民垃圾分类,告知各类废品回收的价格,手把手教居民使用平台……“城市废品回收,尚存无限潜力。” 邬志兵希望通过提高群众知晓率,拓展平台业务。

  如今,垃圾分类无疑已广布全城,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这件环保“关键小事”中,互联网企业也乘着政策“东风”,在这一领域“掘金”,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水平、加快传统回收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经营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需要各个层面形成合力。企业“单打独斗”压力巨大;百姓需要创新模式方便生活;政府也需要更广泛的力量驱动垃圾分类工作,这其中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合作方能生发更强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新闻·深度
   第04版:非凡十年·浏河篇
   第06版:新闻·时事
   第07版:广告·公益
   第08版:周刊·娄东大讲堂
“互联网+”新模式 撬动废品回收“旧”市场
太仓日报新闻·深度03“互联网+”新模式 撬动废品回收“旧”市场 2022-08-17 2 2022年08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