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海涛/文 王啸臣/图
最近,刘畊宏的毽子操配着《本草纲目》的动感音乐火遍了大江南北,而他毽子操里的踢腿动作正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踢毽子的动作。说起毽球运动和小小的毽子,还跟太仓一家毽球厂有着颇深的渊源。
这家位于浏河新塘的毽球厂已经有近40年历史了,在厂长陆炯明的带领下,毽球厂从村办、乡办、镇办、中德合资到私营企业,经历了层层蜕变和步步成长,他们的毽球事业从一代人的努力做到了现在三代人的传承。今年已经80岁的陆炯明原来是一名老师,1983年村里派他去村办企业任职,结果跟毽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做毽球的初衷,陆炯明打开了话匣子。当时,他刚接手的村办新南文化体育用品厂主要生产足球、实心球等产品,但是销量并不好。恰好陆炯明得知国家体委准备把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他觉得这是转型升级的好时机,就在毽球上动起了脑筋。
“我们感觉这个项目大有前途,它是我们真正的民间传统运动项目,有几千年历史,我们小时候爱玩,就会拿鸡毛和铜板自己做个毽子。”陆炯明想起自己小的时候,踢毽子是大家都喜欢的体育活动。“当时觉得,既然已经被列入国家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那就干脆把我们的文体厂变成毽球厂吧。”1984年3月,首届全国毽球邀请赛在北京举办,随着全国掀起的毽球运动热潮,陆炯明大刀阔斧把村办企业更名为“太仓毽球厂”,并准备注册个响亮的商标。
陆炯明告诉记者:“我们的商标既是古老的又是新兴的,所以我们用了‘新’这个字,踢毽子的目的是健身,是为健康服务,合起来就叫新健牌。”响亮的品牌很快在毽球界打出了名气。1984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一场毽球锦标赛中就采用了新健牌毽球,获得了参赛者的一致好评,经过这一次的成功试水,新健牌毽球被认定为全国毽球比赛指定用球。随着新健牌毽球在全国赛事中频频亮相,原本的鸡毛毽子已发展成拥有3大系列十余个品种的“大家族”。
陆炯明的儿子陆依凡在父亲退休之后接手工厂,而孙女陆婷现在也是厂里的主要管理人员,从小耳濡目染,看到爷爷和父亲母亲为了做出更好的毽球不断努力,她一直严格把关,尽力做好每一个毽球。
“做一个好的毽球,每个工序都马虎不得。”在生产车间里,陆婷介绍了做毽球的步骤,“首先要把鹅翎染色,染好之后烫平,把毛杆都弄平之后才能扎起来。”在制作师傅的手里,一根细绳飞速缠绕四片鹅翎,瞬间就把毽球的主体做好了。“毽球有自己的标准,它的宽度长度都是统一的,需要裁切到一定的标准之后再开始制作。”每个裁切好的鹅翎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那里,进入下一个步骤。拼接起来的四爿羽毛粗细、高度、对角线都按照标准统一制作,这样做出来的毽球在飞行过程中更加牢固和耐用,平衡性也更好。
而毽子最重要的底托在这里也得到了升级和创新。多层不同的垫片和橡胶垫的结合,让整个毽球的弹力和耐磨性都有了保证。除了做好毽球之外,陆炯明在跳绳用的绳子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原来我们小时候都是自己用稻草绳搓一下就玩了起来,后来我们自己生产棉纱绳子,发现棉纱做的绳子落地的地方不耐磨,就改进工艺,在中间压一段胶,既增加了重量又增加了耐磨性。”在陆家三代人的心里,把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就是最大的成就,而他们也在积极申请太仓的非遗项目,期待使这项传统文化继续壮大,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