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新闻·深度
上一期3   4下一期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
太仓,如何乘风破浪向未来?

  □一条路拉近时空。去年正式通车的沪苏通铁路拉近了长三角城市间的距离,太仓到上海市中心仅需半小时。借由这条铁路,太仓融入了10多万公里的全国铁路线,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多个区域战略重叠覆盖的“桥头堡”和“枢纽站”。

  □一座城拥抱未来。城市向东,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中德创新城)正以太仓速度“强势崛起”,作为太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这里将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德创新城”、上海五大新城的“姐妹城”、长三角综合性价比最高地。

  □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从水污染联防联控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从联合环境执法到信用联动奖惩,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太仓与嘉定、昆山等相邻地区联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万里长江入海口描绘出一幅碧水蓝天的生态画卷。

  

  

  

  

  

  

  

  

  □本报记者 徐静 见习记者 顾嘉乐/文 记者 计海新/图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回望过去三年,沪太两地规划深度融合,区域互联互通持续加强,产业创新协同不断深化,民生共享共治日益凸显,太仓正开足马力,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迈向未来,太仓应如何打通各领域内现存的“堵点”,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更好地转变为城市发展动能?又该如何围绕“上海所需、苏州所能”找到“共同语言”,讲好沪苏同城“太仓话”?

  寻求更全面更深度的融合,太仓,依然在路上。

  

  东风起拥抱“家门口”的机遇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风从海上来。太仓迎来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家门口”的历史机遇。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2018年8月,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太仓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启全方位、宽领域的发展合作机制,确保了融入上海工作条块有机结合、资源最优配置。

  今年1月,我市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十四五”发展规划核心战略,提出主动对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凸显太仓在上海都市圈中的综合比较优势,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快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借助长三角地区人才、知识、科技、资本等资源,推动全方位一体化合作。

  日前,市委、市政府又印发了《太仓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重点以八个同圈为工作路径,深度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

  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用真抓实干的韧劲,太仓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家门口”的历史机遇,在融合发展中奋勇前行。

  

  御风行打开全域发展新空间

  

  

  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风云际会中勇立潮头,将机遇与优势转化为竞争的武器、攀高的阶梯,成为了太仓全市上下必须答好的重要课题。

  ——交通互联,是太仓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2020年,沪苏通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太仓实现了半个小时直达上海核心区;岳鹿公路省际断头路被打通,衔接嘉定城北路;沪太城际公交快线进一步完善,优化公交线路,扩大辐射范围。随着“5+1”轨道交通网络的加速构建,太仓“江苏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的定位更加名副其实。

  水陆并进。太仓港依托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节点的区位优势,与上海港、宁波港开展战略合作,与省内及安徽港口进行业务协作,加快航线网点布局以及港口服务能级提升。特别是去年11月4日,太仓港与上海洋山港全面实现沪太通关一体化,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港口,打造“沪苏同城”示范港,货物在两港之间进出口均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货物进了太仓港等同于进入上海港”。

  ——产业协同,是太仓给出的第二个答案。

  11月8日,第四届IASC国际航空产业链领袖峰会在上海拉开帷幕。首次参与IASC峰会系列活动的太仓,作为长三角航空产业集群新兴城市吸引了众多目光。当天,太仓还作为签约方之一,参加全球航空集群合作加速中心GAC Hub落地中国签约仪式。未来,太仓将与浙江省杭州市、上海市长宁区一起,携手IASC,共建GAC Hub加速中心。“做航空,到太仓”的城市新名片正越擦越亮。

  太仓是打“临沪牌”的老牌选手,如今的太仓,更是在产业方面频频亮出“好牌”,全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围绕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将着力构建的“3+6”重点产业体系,尤其是围绕上海航空航天、汽车等重点产业,太仓正努力提供相应产业链配套,协同打造生物医药、航天航空产业高地。

  ——民生共享,是太仓给出的第三个答案。

  从陆渡宾馆向东望,出现在人们视野内的,是一整片平坦而空旷的土地。不远的未来,按三甲医院标准建设的瑞金医院太仓分院将从这里拔地而起。这意味着,太仓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手持一张太仓医保卡,享受跨省市医疗资源已成为常态。

  在区域教育合作、沿江环境共治等方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民生资源共建共享的诸多成效也正在显现。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2017年,我市和嘉定区首次签订水环境共治协议,推进两地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不仅仅是水的治理,空气的治理同样纳入“一体化”战略中。2018年,我市与嘉定、昆山共同签署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议,严格边界区域环境监管。2019年底,我市又与嘉定、昆山共同签署生态环境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协议,以“一地失信,三地受限”推动三地生态环境领域的一体化发展。

  

  借长风太仓乘风破浪正当时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太仓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形成“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作为紧邻虹桥枢纽核心区、位于“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之北向拓展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太仓提出: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争当沪苏同城“桥头堡”,更多领域更高水平率先实现与上海的同城化。

  然而,如今的太仓,距离沪苏同城“桥头堡”这一目标,仍有距离。

  目前,沪太之间有6条道路贯通,两地往来密切。其中G15高速和G204、G346两条国道主要是货运通道,通行车辆多为集卡,拥堵是常态。陆嘉线-娄陆公路、华浏线-浏翔公路两条道路等级低;去年贯通的岳鹿路-城北路未与上海的快速路网连通,难以满足两地市民快速往来需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沪太双方在交通规划上的不统一。

  “堵点”不只是出现在交通上,文化、教育、人才、产业等各个领域的部分“堵点”也依然存在。

  如何疏通“堵点”,在沪苏同城中讲好“太仓话”?成为当下的太仓急需解答的一道难题。

  上个月举办的2021“沪苏同城”太仓合作对接会上,太仓捧出了“娄江新城(中德创新城)发展规划”宏伟蓝图。锚定打造上海五大新城的“姐妹城”这一定位,娄江新城(中德创新城)将以中德合作为特色,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商务物流、科研教育、生态休闲等功能,建设充满活力、绿色、智慧的新一代新城,努力打造成为长三角综合性价比最高地。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组长罗伟光表示:“长三角地区迫切需要打造‘中德创新城’这样的案例,它不仅是太仓和苏州的重要门户, 更是江苏省的重要门户,也是长三角北翼的门户。”

  “如果能够把‘中德创新城’的战略进一步提升到国家层面,太仓就能牢牢抓住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家门口’的机遇,推动城市和产业发展迈向新阶段。”国家发改委沪苏同城化课题顾问、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宁越敏说。

  此外,相关专家也建议,沪太之间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对接与战略协同,打破行政区域壁垒,疏通各领域“断头路”,促进形成统一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鼓点,太仓将在更高坐标系中提升发展标杆,在更高参照系中提升竞争能力,向着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奋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要闻
   第04版:新闻·民生
   第05版:新闻·深度
   第06版:周刊·银龄
   第07版:专刊·文体广旅
   第08版:新闻·国内
太仓,如何乘风破浪向未来?
太仓日报新闻·深度05太仓,如何乘风破浪向未来? 2021-11-17 2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