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改革委课题组
城市能级是指城市现代化程度和对周边地域的影响力,是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的重要前提。自觉把提升太仓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置身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思考谋划,是激情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太仓精彩篇章的重中之重,更是高水平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加快提升太仓城市能级的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总目标和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期,砥砺前行,勇于拼搏,高质量发展跃上新水平,为全面提升太仓城市能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全国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1015.32亿元提高到2020年1386.09亿元,同比增长3.90%,年均增长6.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14.54亿元提高到171.12亿元,同比增长5%,年均增长8.4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35%;税收收入从97.78亿元提高到147.21亿元,同比增长4.80%,年均增长8.5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3.40:51.30:45.30调整为1.90:48.10:50。2020年度,太仓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六、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三。
(二)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全市工业总产值从2015年2655.58亿元提高到2020年3033.19亿元,同比增长6.90%,年均增长2.69%;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993.08亿元提高到2504.53亿元,同比增长5%,年均增长4.68%;新兴产业产值从1062.14亿元提高到1456.97亿元,同比增长5.90%,年均增长6.5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701.56亿元提高到1234.38亿元,同比增长6.90%,年均增长11.96%。2020年末,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8.20%,较上年提高2.40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8.10个百分点;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8家。2020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92.60亿元,同比增长4.70%。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0%,占比位列苏州四个县级市第一,分别高出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1、1.70和0.20个百分点。
(三)科技创新全面提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2.30%提高到2020年3.3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35.20%提高到49.29%;高新技术企业从215家增加到674家,年均增长25.6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6.56件提高到75.61件,年均增长23.30%。引进建设西北工业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一批高校院所。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深入实施“娄东英才”工程,制定出台“人才新政20条”,形成“1+4”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出台“2+N”产业和民生人才新政,人才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截至2020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1.19万人,较2015年末增长50.60%;其中高层次人才达到2.03万人,较2015年末增长139.80%,年均增长超过20%;累计集聚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37名。
(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市注册外资从2015年6.64亿美元提高到2020年19.46亿美元,同比增长73.60%,年均增长24%;实际利用外资从5.01亿美元提高到8.15亿美元,同比增长78.60%,年均增长10.22%;进出口总额从127.71亿美元提高到133.35亿美元,年均增长0.86%。对德合作全面深化,集聚德资企业超过400家,投资总额超5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500亿元。建成投运全球第六家、全国第三家德国中心。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德国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设立上海德国中小企业(太仓)孵化中心,中德(太仓)合作创新园加快建设。“十三五”期末,我市产业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达到82%。目前,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太仓设立外资企业1600多家,形成以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等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局面。
(五)港口建设加速发展。太仓港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沪太”两港在全国率先实现“通关一体化”海关监管模式。太仓港集装箱四期启用, “太仓港集装箱四期沪太合作项目”成功签约,上海港太仓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营,两港在“资本、通关、航线、信息、操作、人才”六大合作领域实现融合发展。2020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21.20万标箱,同比增长1.20%;完成货物吞吐量2.16亿吨,同比增长0.10%;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跃升至全国第9位,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连续十一年领跑长江流域港口,成为国内前十大港口中唯一的内河港。目前,太仓港已形成“近洋直达、沿海内贸、江海(内河)联运、洋山远洋喂给”四张航线网络。
二、加快提升太仓城市能级的战略及现实意义
“十四五”时期,太仓处于国家重大战略带动发展的彰显期、科技创新发展的加速期和实现赶超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独特区位、天然良港、交通便捷、生态优美、城乡协调等叠加优势进一步凸显。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是太仓抢抓现代化建设“黄金发展期”、将内外叠加优势转化为地区发展胜势的重大关键。
(一)提升城市能级是太仓承担国家战略使命的迫切需要。“十三五”以来,国家赋予太仓更多政策、规划支持和战略使命。支持“嘉昆太”省级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苏州(太仓)港建设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及发展近洋航线集装箱运输、加快建设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内容,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嘉昆太协同创新圈”发展、规划研究苏锡常都市快线对接上海市域铁路、打造太仓航空航天材料产业基地、推进苏州(太仓)港打造江海联运核心港区与近洋运输集散中心等内容,写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这就要求太仓志存高远,全力打造城市发展的高能级,扛起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使命担当。
(二)提升城市能级是太仓高水平融入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十四五”期间,环沪地区多个城市明确把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重大部署:昆山提出城市集中建设区要构建中环以内的城市核心区、西部副城—东部副城、花桥国际商务城—北部新城—南部新城“一核两翼三区”的空间格局;工业园区提出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率先打造向世界展示苏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最美窗口”;嘉兴市提出深入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构筑大城市、建设大嘉兴,加速城市能级蝶变跃升。城市自身能级偏低、功能不足,融入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就难以实现。
(三)提升城市能级是拼出“太仓速度”和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市经济总量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10强,但仍没摆脱“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和“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区域竞争不利地位。从2020年苏州市所辖十大板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量指标看,我市两项指标在苏州十大板块中的排名位次还不高;从十大板块地区生产总值占苏州大市比重情况看,太仓占比排名仅高于姑苏、相城和吴中三区。
三、加快提升太仓城市能级的路径思考
弘扬“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创造精神,坚定追求卓越发展的引领取向,不断放大太仓服务国家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聚焦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加快构筑具有核心功能的太仓城市发展新优势。
(一)聚焦提升承载能级,聚力建设现代化新城市。做亮“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城市标识,推动太仓城市发展实现强大功能。一是打造文明之城。紧紧围绕“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标准和要求,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突出生态底色,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持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老旧街区改造,巩固被撤并镇(管理区)改造提档和整治工程成果,把太仓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环境宜人、文化丰富、整洁美丽的品质之城。二是打造娄江新城。立足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上海“五大中心”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功能定位,加速布局新城国际化合作、高端化产业、品质化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配套,精心打造“四梁八柱”的新城格局。强化“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加强新城与上海在科创、产业、交通、功能等领域的有效对接,将新城打造成为 “沪太同城化”综合性价比最高地。三是打造开放之城。突出城市合作理念,在城市规划、市政交通、商贸旅游、生态环保、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融入更多德国元素。健全服务德企发展的联动机制,更好满足德企落户及发展过程中对人才、资金、用地、知识产权等要素资源和交易便利化需求,以高水平的开放服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要素集聚太仓。
(二)聚焦提升港口能级,聚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一是强化港口“一体化”合作。深化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资本合作,引入更多资金参与太仓港的开发建设,搭建更大合作平台。积极协同争取,努力破除影响港口发展的口岸堵点和壁垒,推动口岸环境一体化取得新突破。重点加强与上海港的对接,争取上海港更多近洋航线和港航服务功能及关联业务、配套产业、项目平台等重要资源向太仓港转移集聚。二是加快太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围绕建设江海联运核心港区与近洋运输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优化完善东南亚航线、内贸航线网络和长江中转网络体系,全面构建“双循环”航线体系。完善“公铁水”联运、保税物流、分拨配送、物流智能调度等航运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太仓港由港口型“单一枢纽”向“综合枢纽”转变。三是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到“十四五”期末太仓港实现1000万标箱、3亿吨货物吞吐量目标任务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需求,制订实施好港口建设重大项目计划,逐年量化项目建设安排,建成投运一批重大码头、集疏运服务、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全力破解港口码头能力不足、集疏运体系不够完善的短板制约。
(三)聚力提升创新能级,聚焦建设临沪科创高地。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初创型、成长型科创企业健康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技术攻关工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产业创新链整体效能。二是突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大院大所战略,围绕太仓“两新”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发挥西北工业大学等“两校两院”及其他研究院所的科研优势,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太仓智汇谷、先进无机功能材料、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研发迈上高水平。三是构筑人才高地。注重培养引进青年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全面用好“首次考察补贴”“首年生活补贴”等人才招引首创性举措,创新办好“全球高校创新创业大赛”,招揽更多青年人才落户太仓。围绕“引育用评”等各个环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更加开放、更高效率、更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
(四)聚焦提升产业能级,聚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培育产业发展实现高能级。优化提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物贸总部经济三个千亿级产业,重点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航空两个五百亿级的高端产业,加快构建高质量“11155”产业矩阵。鼓励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形成一批“航母”“旗舰”“瞪羚”“独角兽”型企业,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单打冠军”,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二是推动智能制造迈向高水平。坚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长期任务常抓不懈。支持智能装备企业、智能制造服务商做大做强,催生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推进制造装备数字化换代、生产车间智能化升级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全流程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具备行业代表性的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三是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高端化。按照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要求,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引育一批能够提供国际化服务的金融、会计、审计、法律、数字贸易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
(五)聚焦提升项目能级,聚力建设投资高地。项目建设是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强力引擎和助推器。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一是强化招商引资。充分运用重大活动招商、基金招商、平台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选准选好招商目标,用好用活招商资源。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以及境内外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集团等发展布局,务实性引进一批科创型带动型重大产业项目,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是强化要素保障。着重抓好全市国土空间全域整治工作,统筹推进“三优三保”、拆迁“清零”、违法建设治理等工作,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保障。完善政策、资金、环境容量等保障措施,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能等方面需求。拓展重大建设项目融资渠道,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三是强化项目推进。科学谋划,积极统筹,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的工作机制,对重点项目特别是全局性、战略性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重大投资项目,倒排项目建设工期,确保按期保质建成投运,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