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14点30分左右,位于黑龙江安达市的黑龙江凯伦达科技有限公司,在停产检修苄草丹生产车间制气釜时有4名工人先后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另6人在实施救援时出现中毒反应,经医治已无生命危险。经环保机构监测,没有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等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安全形势复杂严峻,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这些事故的特点和共性问题明显,充分暴露出部分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辨识能力不足、认识不到位;未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和操作规程;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以包代管、一包了之;未按规定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应急装备;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习惯性违章作业、出现紧急状况盲目施救导致人员伤亡扩大等突出问题。
有限空间作业范围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成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和密闭设备三大类。
(1)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室、地下管沟、暗沟、地窖、沼气池、深基坑、化粪池、污水处理池等。
(2)地上有限空间:如发酵池、纸浆池、粮仓、料仓等。
(3)密闭设备:如船舱、贮罐、反应釜、管道及锅炉等。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
(1)中毒
可能导致中毒的典型物质,如硫化氢、一氧化碳、苯和苯系物、氰化氢、磷化氢等。
(2)缺氧
空气中氧含量约为20.9%,氧含量的合格范围应在19.5%~23.5%,氧含量低于19.5%就是缺氧。
(3)燃爆
有限空间中积聚的甲烷、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以及铝粉、玉米淀粉、煤粉等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浓度若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时会发生燃爆。因此,有限空间内可燃气体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0%。
(4)其他风险
有限空间内还可能存在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烫、坍塌、掩埋和高温高湿等安全风险。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管控
作业审批阶段
制定作业方案→明确人员职责→作业审批
作业前准备阶段
安全交底→设备检查→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打开进出口→安全隔离→清除置换→气体检测→强制通风→人员防护
作业实施阶段
安全作业→实时监测与持续通风→作业监护→异常情况撤离有限空间
作业结束阶段
作业人员将全部设备和工具带离有限空间。清点人员和设备,关闭进出口。解除本次作业前采取的隔离、封闭措施,恢复现场环境后安全撤离作业现场。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
通过对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进行分析发现,盲目施救问题非常突出,近80%的事故由于盲目施救导致伤亡人数增多,在有限空间作业事故致死人员中超过50%的为救援人员。因此,必须杜绝盲目施救,避免伤亡扩大。
(1)应急预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要求,结合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风险,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
(2)应急演练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应每年至少组织1次演练,现场处置方案应至少每半年组织1次演练。
(3)应急救援装备
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装备主要包括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大功率机械通风设备、照明工具、通讯设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高压送风式长管呼吸器、安全帽、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有限空间进出及救援系统等。
(4)科学施救
一旦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在分析事发有限空间环境危害控制情况、应急救援装备配置情况以及现场救援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判断可否采取自主救援以及采取何种救援方式。
若现场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非进入式或进入式救援,并确保救援人员人身安全。
①非进入式救援
非进入式救援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救援方式,但需至少同时满足以下2个条件:
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佩戴了全身式安全带,且通过安全绳索与有限空间外的挂点可靠连接。
有限空间内受困人员所处位置与有限空间进出口之间通畅、无障碍物阻挡。
②进入式救援
进入式救援风险很大,一旦救援人员防护不当,极易出现伤亡扩大。因此,实施进入式救援必须确保自身防护安全有效。严禁无防护开展进入式救援!
若现场不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及时拨打119和120,借助专业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绝不允许强行施救。
受困人员脱离有限空间后,应迅速将其转移至安全、空气新鲜处,进行正确、有效的现场救护,以挽救人员生命,减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