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瑜
近期,我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圆满完成,在选好基层“带头人”的同时,有53名具有乡土情怀、愿意扎根基层的“95后”,经过选举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有2人当选村党委副书记,6人当选村委会副主任。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定制村干,从农村工作的“后备军”到强村富民“主力军”,他们成了基层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刚满25岁的城厢镇电站村党委委员施权洋,把手机变成“新农具”,把直播变成“新农活”,成为电站村优质农产品的“代言人”。去年,由于新冠疫情,使得来电站村游玩、消费的外地游客大幅减少。看着果园里的葡萄、翠冠梨陆续成熟,施权洋自学直播技术,把乡村超市搬到了网上。“第一次做直播还挺紧张的,甚至不知道说什么。后来逐渐掌握直播带货的技巧,与网友们交流也顺畅多了。” 施权洋告诉记者,采用这种新的销售方式,在带动销售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电站村招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去年一场30分钟的直播,施权洋个人就销售11万余元的农产品。她通过自己的智慧和闯劲,为打造有电站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模式注入青春力量。
同样是25岁,璜泾镇孟河村党委委员范梦玲是个 “女汉子”。 拖拉机、植保机……没有她不能开的农机。娇小的身体,在庞大的机器上“运筹帷幄”,颇有女将风采。她告诉记者,进入农村工作的第一天,她就驾驶农机走上“战场”,当年夏天,太阳的威力让她刻骨铭心,一个农忙季虽让她曾经的白皙皮肤不再,但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标准农田、设施大棚……没有她不熟的农事,村里的“老法师”也不由得对她竖起大拇指。如今,她时刻不忘“新农人”身份,立足绿色农业生产实践,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带动增收。
一直以来,广袤的农村,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为了解决 “谁来种田”“后继乏人”的难题,我市从2013年起,在全国首创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定向委培”方式培养定制村干,积极推行定制村干职业体系,建立健全从严选拔、创新分配、做精培育、员额管理、多元保障“五步骤”,持续锻造出一支政治文化素养好、农业发展能力强、基层治理水平高、留得住扎下根的“技术型+管理型”双元型人才。目前,全市已累计培养5届342名定制村干,其中182名扎根农村。
为促进定制村干健康成长,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培养骨干力量,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在农业委培生中加快选拔培养“定制村干”的意见》《关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构建定制村干职业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太仓市定制村干岗位等级认定办法(试行)》等7个政策文件,创新实施“田间教育计划”,将定制村干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统一计划,搭建3个“1+1”育才平台,促进定制村干健康成长,缩短“成长期”。
在农村,这些活跃的“95后”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他们不向往繁华城市,偏爱淳朴乡村,在这片人生的训练场用最真实的汗水挑起大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也用自己的成绩告诉更多年轻人——农村也是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