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瑜 文/图
今年是一年两次征兵展开的第一年。今年上半年征兵工作从2月20日开始,太仓一大批优秀青年携笔从戎,开启人生新的征程。他们有的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有的已经进入职场,但都同样立志传承红色基因,追随前辈的步伐,将青春的热血注入鲜红的国旗,将个人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披上军装,保家卫国。
四代从军
传承家族军人精神
太爷爷1951年抗美援朝,爷爷1973年参军入伍,爸爸是1997年的兵,还未满20岁的太仓小伙朱文俊虽还在校园,但已经在网上报名参军。“从小受爷爷、爸爸影响,当兵就是我的梦想。”朱文俊告诉记者,能够传承家族的军人精神,感觉非常荣耀。
太爷爷龚阿星走得较早,家中仅剩下一张遗照。朱文俊虽然对他没有印象,但从阅读过的抗美援朝故事中,能够想像到太爷爷当年的英勇。“关于军营的故事,给我讲得最多的是爷爷,他有7年军旅生涯。”朱文俊告诉记者,是爷爷让他明白参军的意义——保家卫国,锻炼自我。“爷爷告诉我,参军就要时刻准备走上战场,要有大无畏精神。”朱文俊说,因此要强健体魄,不怕苦不怕累。正是在爷爷的影响下,朱文俊注重锻炼身体素质,打好文化基础,脚踏实地向军营靠近。
爷爷朱坤元一直难忘当兵岁月。他告诉记者,当年他进入部队后由于表现较好,被选为汽车兵,学习开汽车。那个年代,学开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爷爷个子不高,身体也较瘦,要从解放牌大卡车学起,不仅要学开车,还要学修车。“学开车,是个体力活。汽车都没有助力转向,又是大卡车,练车半天手都抬不起来。”爷爷朱坤元告诉记者,不仅要在平地练习,还要开山路、土路等各种地形,以满足行军需求。学车半年出师,便在地方部队服役。因朱坤元驾驶技术出色,在部队传帮带,一传便是7年,多次因带班出色而受嘉奖。“如今,我的孙子就要披上军装,我感到非常骄傲。” 朱坤元感叹,如今朱文俊的起点比他要高得多,当年他只读了3年书便进入军营,而孙子已进入高校,相信孙子能够在部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比他更出色。
“太爷爷、爷爷、爸爸都是我的榜样。”3月即将出征,朱文俊兴奋中有些忐忑:部队的生活究竟怎样?自己能否适应?虽然做好了心里准备,但未来还是充满未知。“我从小生活在杨漕村,是听着烈士故事长大的。我相信自己,能够将家族精神传承好。”朱文俊坚定地说。
孤儿入伍
立志参军报答恩情
“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得知袁彬即将入伍出征,周围的邻居既高兴又不舍,有的还掉下眼泪。这个可怜的孩子终于可以出去闯一闯,为自己赢得更好的明天。
24岁的袁彬如今大专毕业,进入申久化纤,成为一名技术员。在他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不知去向,他成了一名孤儿,在奶奶和姑姑的照顾下长大成人,完成学业。袁彬告诉记者,他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在与奶奶、姑姑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左邻右舍、政府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他才能够完成学业,自立生活。他亲身感受到了亲人、邻里以及政府对他的帮助,一直心存感激。为回报社会,他在成人时就立志参军入伍、报效祖国。
袁彬参军入伍的道路也一波三折。在大一时,当得知村里发出征兵通知时,他就第一时间报名,但因年龄未被录取。袁彬没有气馁,决定毕业后再来。去年,袁彬再次在征兵网上报名,谁知体检期间摔伤腿部,再次与入伍擦肩而过。即便失败两次,袁彬却越战越勇。他告诉记者,毕业归来,他就一个人生活。去年他摔伤腿,躺在床上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一直是周围的邻居轮流做饭端到他床前给他吃,他躺了多久,邻居们就送了多久。多年来,面对乡里亲人的关怀,他希望通过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周围的长辈得知我要参军,都非常支持,一心希望我完成梦想。” 袁彬感动地说。
今年征兵报名一开始,早已做好准备的袁彬早早地就向村里再次提出了报名参军的意向,并第一时间上网报了名。在袁彬参与体检、政考的各个环节,邻居们还经常跑到村里帮他询问进展,大家对这个年轻人的前途分外关心。如今,梦想终于要变成现实。“身在杨漕村,住在烈士陵园边,我从小就听着烈士的故事长大。”袁彬动情地说,现在自己也要披上军装,踏上征途,希望能够在军营里锻炼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用实际行动报答恩情。
兄弟参军
吃点未吃的苦
这个寒假,对于家住璜泾镇雅鹿村的褚家两兄弟来说有点特殊。今年刚满22岁的褚俊逸、褚俊淳是一对双胞胎,目前分别就读于泰州、南京两所高校。当其他同学还沉浸在寒假的舒适生活中,他们已经在全国征兵网上进行了应征报名,并通过了入伍体检和政考。3月上旬,他们将暂别校园和父母,身披军装入伍。
都说双胞胎有“心灵感应”,在参军入伍这件事上,褚家兄弟的确“心有灵犀”。“我们的爷爷、外公都是军人,从小听着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事迹长大,对军人有着天然的崇拜。”哥哥褚俊逸告诉记者,到了高中,兄弟二人经历了沙溪高中的“军事化”管理,对于每日早操、到点作息等半军事化的生活并无厌倦,反而感觉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意志,便在心里埋下了“真正走进军营”的梦想种子。平日里,两人也经常相互督促勤练体魄,为将来圆梦默默做着准备。
大一下学期,当知道村里开展征兵动员时,虽都远在异地求学,但兄弟二人一拍即合,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提交了志愿书。“当时,妈妈并不同意。”弟弟褚俊淳说,妈妈担心军营生活辛苦,在外没有家人的照顾,身体受不了,心有不舍。“但我们就是想吃一吃未吃过的苦。” 褚俊淳告诉记者,1968年,爷爷参军,远赴安徽、山东等地服役,当兵有多苦,爷爷从小就讲述过各种故事,自己也有心理准备。“现在,生活太舒适了,我们兄弟就想通过军营生活锻炼自己,不仅能保家卫国,还能为未来的人生打基础。” 褚俊逸说。面对两兄弟的坚持,父母最终支持了他们的想法,也为儿子们积极正面的态度感到欣慰。
吃点未吃的苦,年轻人有这样的自觉并不容易。褚家兄弟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选择入伍从军,相信他们会迎来更加出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