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新闻·影像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1年02月24日 星期三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灯技艺 传承年味

  □本报记者 杨拴明/文 欧阳孙晶 通讯员 周天美/图

  

  想起小时候的元宵节,心里满是欢喜。

  夜幕降临,村庄里原来黑压压的道路上亮起了一处处灯火。小朋友们挑着各种各样的灯笼走在乡间的路上,犹如星星闪烁在夜空,他们呼朋唤友,走到一家门前便大声喊着:“快出门啊,上街放灯了!”孩子们一起疯跑,玩耍,绚丽多彩的灯笼,热闹的景象和气氛让寒冷的夜充满了喜庆的味道。

  时代更迭,如今的花灯式样越来越多,做工越来越精美,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但对不少成年人来说,带电的灯笼和纯手工灯笼相比,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如今,太仓还有没有老艺人做手工灯笼?终于,还是让记者找到了。

  昨天,记者一行走进朝阳社区岳阳南村王瑞昌老人家中,刚进门就看到院子里放了两只已经做好的兔子灯。两只红耳朵,脚上装了四个木质轮子,兔子灯童趣十足。今年80多岁的王瑞昌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接触过花灯,对做花灯也很有兴趣,退休后没事,就开始自己钻研。走马灯不仅可以挂在家中把玩欣赏,且含有“转运”“马到成功”等吉祥寓意,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刚开始,做的走马灯转不起来,他就反复研究,画草图,各项材料花了好几千块钱。

  因为专注,便要把它做好做精。如今,王瑞昌虽然年龄大了,但他手艺愈加娴熟。从院子走进老人的“工作室”,记者看到房间里摆满了做灯笼用的竹子、蜡烛、彩纸等材料,连浆糊都是自制的。老人说,做好的兔子灯、走马灯大部分都送人了,并不以此赚钱,只是觉得开心,挺有成就感。

  “今天上午我就来做个兔子灯。”老人说干就干,从“工作室”拿出竹子,坐在院子里的凳子上,用柴刀把竹子割开。割竹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足够细,还不能断掉,而且很容易割到手。竹子割好后,开始用绳子把竹片扎成兔子灯的框架,这是个慢活儿。等兔子灯框架全部扎好后,融媒主播“花美”自告奋勇帮助老人用专门的纸糊起来。兔子灯上的大熊猫、骑牛的牧童、《西游记》人物、喜鹊等图案都是老人自己事先画好的,老人把这些图案细心地贴到兔子灯的各个纸面之后,漂亮的兔子灯就完工了。

  当谈及这门手艺继承的问题时,王瑞昌表示,会把这门技艺传给王姓后人,让这些带着年味的传统手工艺发扬并传承下去。

  今年元宵即将来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在元宵月圆之夜,携亲伴友,观天上的月,赏街头花灯,珍惜身边的人,愿大家能共享这美好元宵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新闻·要闻
   第03版:新闻·民生
   第04版:新闻·影像
   第05版:周刊·银龄
   第06版:新闻·国内
   第07版:新闻·国际
   第08版:广告
花灯技艺 传承年味
太仓日报新闻·影像04花灯技艺 传承年味 2021-02-24 2 2021年02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