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智丰
“我们准备做操啦,叔叔阿姨们到这边来吧!”早上9时,浏河镇新闸村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内,40余名老人在社工的带领下,跟着电视屏幕,做起保健操。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屋内充满欢笑声。
每天早上做操、唠家常,下午做手工、听戏曲、看电影,自从今年11月1日新闸日间照料中心开业以来,这已经成为周边老年人的生活常态。今年78岁的顾月娣是该照料中心的忠实粉丝,“我们老人真开心啊,大家有地方一起活动,还有各种讲座、培训,每周五下午还有点心,每月29号还有便民理发,我们在这里很舒服。”
浏河镇新闸村负责人顾解龙介绍,村里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692名,大家对于日间照料中心都很期盼。今年村里利用老房拆迁的空地,在老年人较多的1组2组中新建了这幢日间照料中心。该照料中心占地500平方米,设有邻里客厅、活动室、手工室、休息室、助餐室、康复理疗室、舞蹈房、多功能室等。目前,该中心由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营运,每天早上9时到傍晚4时,社工们会在这里为老人们提供服务。
城厢镇南区社区低保户,87岁的都绍芬患有高血压,虽然日常生活可以自理,但有时还是会出现头晕的现象。在今年的困难老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过程中,政府为他安装了楼梯间和卫生间的扶手,并配置电动轮椅,令他非常感激。“感谢政府,以后我行动不方便了,还能坐着电动轮椅出去走走。”
截至2019年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6万人。为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服务体系,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我市连续多年将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工程纳入政府实事工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专业发展。
今年6月,市政府出台《太仓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持续拓面、增能、提质,巩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基本公共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提升广大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新增的10家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建成并运营,10家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且服务能力较强的日间照料中心完成提档升级,璜泾、双凤2镇新建养老机构中的助浴点建设完成,全市250户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成。也就是说,今年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工程的所有项目已完成建设、改造并验收完毕。
记者来到位于西城河东、上海路垃圾中转站南侧的市救助管理站新建工程所在地,这里的工人们正在忙碌作业,几台机器在浇筑地下消防水池底板,一车车的钢板也被送货进场。
市救助管理站承担着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无偿救助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的工作职能。但受限于救助站现有建筑用房、救助床位数量等硬件条件不足,严重制约了救助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亟需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配置完善、规模适度的救助管理新站。
今年,市救助管理站新建工程被列入政府实事工程,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6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新建救助管理站为地上两层建筑,包含办公人员管理用房、救助人员生活用房和辅助用房,有食堂、仓库、医务室、警务室、设备间等。项目计划工期12个月,今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10月竣工,年底启用。
“新站设有救助床位50张,各功能区域布局和设施安装按照舒适性、便捷性、安全性标准,充分考虑了老弱病残幼等受助人员的特殊需求。”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徐勇介绍,新站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我市新时期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服务能力,切实保障这些困难弱势群体的人身安全、基本生活及合法权益,对于实现我市救助管理服务质量提档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彰显城市“温度”形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