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承载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节点,市红十字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这是我市在努力开创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新局面形势下召开的大会,也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是我市红十字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盛事。市红十字会将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推动主责主业改革创新,奋力推进新时代红十字事业再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娄城大地谱写博爱新篇章!
完善机制建设
构建依法治会“新格局”
先进性是红十字会履行职责使命的内在要求,群众性是红十字会的根本特点。自2014年机构独立以来,市红十字会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2016年,市红十字会成立党支部,制定完善支部工作规则,主动融入党委政府工作发展大局。目前,全市有红十字基层组织63个,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1个,团体会员单位31个,建立“博爱家园”站点6个,应急救护培训基地4个,发展志愿者千余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初步实现了基层网络覆盖。
突出品牌效应
催生群众心中“美誉度”
在云南鲁甸地震、四川九寨沟地震、盐城阜宁龙卷风以及四川宜宾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市红十字会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倡议募捐,帮助灾区重建家园。
开展“救”在身边活动。通过组织社区、学校开展防灾疏散演练,举办万人防灾知识竞赛,开展“5·12”防灾减灾日专题宣传活动等方式,努力提升公众自救互救素养。
每年春节开展“博爱送万家”品牌活动,组织志愿者走访慰问特殊困难家庭和失独家庭。持续关注弱势群体,救助长期住院无亲属的精神疾病患者和白血病困难家庭等。
与四川隆昌县红十字会结对长达17年,发动我市爱心人士参与定向助学活动,累计受助学生达到2031人次,帮扶资金达120.3万元;2017年启动对口帮扶玉屏、周至工作,110名困难学生得到资助;“曙师缘助”“点亮生命”“博爱光明行”等项目每年汇积资金10多万元用于助学济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累计接收“疫情防控”社会捐赠款物价值564.52万元。款物的接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做到了“快进快出、物走账清”,实现了“零差错”,提高了捐赠管理能力。
在双凤中学、直塘小学、港区一小建设了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体验馆”,其他部分学校的体验场馆建设也在有序推进,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一镇(区)1~2所示范场馆的规模。
完善服务体系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不断完善红十字服务体系,延伸红十字工作触角,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市红十字会结合急救培训工作,重点在企业中宣传无偿献血,在“6·14”世界献血者日等重大节日期间,集中开展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加大“三免”政策宣传力度,每年联合表彰献血先进集体和个人。
开展“献血、献造血干细胞村村展”活动,扩大捐献工作的社会知晓率。目前全市已有2393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有11人成功捐献。近年来,我市公民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数与成功实现捐献人数逐年增长,充分体现了我市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依靠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拓展“三救三献”核心业务。目前与市红十字会合作的社会组织达5家,开展的大学生暑期“博爱青春”、应急救护、养老照护、帮困助学等项目中都渗透了红十字的志愿服务精神。茅佩珍等20名志愿者获评苏州红十字先进个人,张标、王玉两名志愿者获江苏省先进个人称号。“撑起青少年安全保护伞”项目获评苏州最佳优秀志愿项目,“应急救护公益大讲堂”项目获江苏省人道项目评选第一名。
成绩单
红十字事业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未来,红十字工作的环境、任务、对象、要求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市红十字会将主动对标党委政府和上级红十字会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好红十字会作为党委、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作用,围绕“三救”“三献”核心业务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推动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让红十字事业成为最阳光、最温暖的事业。
五年来,全市红十字系统累计接收各类社会捐赠款物983.55万元,发放965.46万元,实施救助12313人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62602人次;有近38079人次参加无偿献血,无偿献血量达1060.54万毫升;累计有2393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11例;报名登记遗体(器官、角膜)捐献272人,实现遗体(器官、角膜)捐献40例,其中器官捐献7例,且都为多器官捐献。各项工作多次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省、市各级红十字会领导肯定。全市红十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得到有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