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脉永绵长 ——游江阴江苏学政衙署记 2023年11月10日  

  

  

  

  

  

  

  □徐军奇

  

  江阴城区不大,但有很多古建筑,现在大都辟为小公园,江苏学政衙署旧址就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内。今年8月,我趁着闲暇之时,参观了这江南文脉荟萃之地。

  江阴位于长江之南,正合“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之意,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文风鼎盛。江苏学政衙署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一直沿用到清末废除科举考试之时。它是近300年来江南八府三州考秀才的统一考场,关乎江南文脉兴盛。

  通常,一省的学政衙署都设在省会所在地,但因为明朝设两京制,北京为北直隶,南京为南直隶,南京相当于京城,设在现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当时最大的乡试和会试考场,所以,江南的童生考秀才都到江苏学政衙署。它之前设在宜兴,但是考虑当时江南交通工具以舟船最为方便,所以迁至长江南岸的江阴。

  我走到南边广场上,远远就看到一座石牌坊立在一排古建筑的前面。这就是著名的“天开文运”牌坊,坊前对立一雄一雌两座石狮子像,刻得惟妙惟肖。它是一座石质牌坊,两块高大石柱立于三层台阶之上,一块石条横于其间,上面刻着康有为题写的“天开文运”四个金色大字。左右石柱上刻着一副金色隶书对联:“文章有神浩气贯大江南北,风雨不动欢颜开广厦万千。”

  跨过石牌坊不远就是一个五开间的门洞,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单檐歇山顶,绿色牌匾上竖刻着“仪门”两个金色正楷大字,取“有仪可象”之意。走进门厅,有一块铭牌上书:“江苏学政衙署仪门”,介绍了江苏学政衙署的建造情况。原来这里共有13进200间,3座大门,前为头门,中为仪门,后为龙门,现仅存仪门。当时,江苏学政衙署规模宏大,被誉为“江南官署之冠”,最多时可容近一千五百名考生同时考试。现如今偌大的衙署及考棚已不复存在,只有天开文运牌坊和仪门屹立在此,仿佛诉说着它辉煌的过去。

  我继续向北走去,树荫下一块白色玻璃墙面写着:“江苏学政衙署大堂简介”﹑“江苏学政衙署图(道光版)”及“江苏学政衙署大堂匾额楹联”,其中记述了衙署大堂及考棚的情况,还有一幅当时衙署的分布图。一旁立着巨大的玻璃制碑亭,里面陈列着一块《增修江阴考棚记》:“国家培养人才超轶前古……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季冬月”。

  再往北便是雕塑群,有学政官员就任及士子参加考试后放榜时的场景。有一座是清朝雍正年间江苏学政张廷璐的雕像。张廷璐,字宝臣,安徽桐城人,康熙戊戌年殿试榜眼,雍正乾隆年间连任三届江苏学政,好提携后学,培养大批人才。其父为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其兄为一代名臣张廷玉。

  衙署东边便是中山公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只见塔建在六级台阶之上,周边绿色灌木如玉环,衬起一块白色剑形塔身,上面刻着朱色大字“孙中山先生纪念塔”。后面是青砖砌成的弧形背景墙,从右到左刻着一行金色大字:“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 孙文。”当年孙中山先生刚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来到江阴视察江阴黄山炮台,在桐梓堂发表演说,号召江阴人多修马路,发展交通事业,引进文明,并发起了“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倡议。江阴人民时刻牢记中山先生的倡议,并在此修建纪念塔铭记这一历史时刻。

  我又来到著名的桐梓堂,一座亭阁建筑,木制匾额上题写着“桐梓堂”三个金色行书大字,两旁柱子上红底黑字书写着一副对联:“唤起民众导之以奋斗,实现革命继之以努力。”在当年孙中山先生发表演讲的地方,立着一座中山先生的立像,与真人大小相仿,目光前望,和蔼而有神,唇上八字胡微翘,西装革履,左手握着文明杖,右手举起,手掌朝外,正神采奕奕地向周围的群众发表演说。身后木制屏风上镌刻着《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演说词:“兄弟今天经过江阴地方……不能同诸君多谈,抱歉之至,还望原谅。”雕像上面挂着一块匾,题写着“天下为公 孙文”,旁边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图文展。

  桐梓堂旁一个小池塘种满荷花,荷叶相连,粉色的荷花点缀其间,煞是好看,尽头是一座荷花厅。厅旁是墨华榭,内有一条长长的碑廊,陈列着历代碑石,其中就有著名的《心经》碑。

  由于时间比较紧,我只能仓促看了一下四周的名木古树。在回去的路上,想到一个问题:自宋南迁以来,江南文脉荟萃,绵延至今,难道就是因为富庶之故?难道真的像管仲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然,我认为不能否认物质条件的重要性,但是关键在于人,或者说民风。

  文化需要传承,文明需要传播。江南文脉绵延千年,继承和发扬江南文脉会使华夏文明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