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引擎”开启,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动能
春分时节,万物竞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战略部署,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也是破解资源约束、激活乡村动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答卷。
科技创新重构农业生产力图谱。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同跃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标志着我国农业从“汗水驱动”迈向“智慧驱动”的深刻转型。比如,在河南南阳内乡县农业园区,四足机器狗搭载高清摄像头实时扫描作物叶片,精准识别病虫害早期迹象,结合无人机多光谱检测技术,实现“空地一体”的智能监测。在东北平原,无人驾驶农机依据卫星定位与传感器反馈,精准完成耕地、播种、施肥等作业,作业效率提升50%,人力成本降低40%。大数据、物联网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监测与精准管理,极大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度与资源利用效率,全方位重构农业生产力图谱。
数字赋能激活乡村沉睡资源。破解“大国小农”困局,需以数据要素重构传统生产关系。比如江西赣州安远县机械化育秧中心,采用现代化流水线模式,单日可生产4800盘秧苗,满足200亩稻田种植需求,工厂化育秧技术使出苗率稳定,解决传统育秧受天气影响大、出苗率不稳定的痛点。在阿勒泰地区,通过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土地流转整体溢价率26.15%,土地资源被“唤醒”,释放了大量经济价值。同时,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也借数字之力重焕生机,将古老民俗、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记录并传播,吸引大量游客线上关注与线下体验,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让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产融合拓展价值创造空间。三产融合推动农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乡村旅游、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北京昌平区兴寿镇通过“草莓产业园+文创市集”模式,累计可增加草莓产能30吨,带动消费200余万元;下苑村开发的“喜龙”系列非遗文创产品,实现村民创收40万元,形成“种植+文旅+电商”的复合业态;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以辣椒产业为核心,通过精深加工、打造“辣椒小镇”IP、开发辣椒主题灯光秀、星空露营基地等全链条布局,将单一农产品转化为涵盖生产、消费、文化的复合型价值链。这些地区通过不断创新,展现了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生态转型的实践路径。
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农业新质生产力正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数字赋能为支撑,以三产融合为底色,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崭新篇章,绘就乡村振兴时代新图景。(李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