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一“网”共享,“数”绘未来
11.23亿网民,79.7%普及率——近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数字民生图景:银发网民规模突破1.61亿,农村网民达3.22亿,两项数据均保持稳定增长。当银发群体触网破局、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一幅全民共享的数字发展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银发触网:跨越数字鸿沟的“新桥梁”
60岁及以上网民规模达1.61亿,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突破52%,这组数据背后是“银发经济”与数字时代的深度碰撞。江苏扬州漆器厂联合快手头部主播发起“非遗守护者计划”,20位银发志愿者参与直播推广漆器、苏绣等技艺。镇江59岁非遗传承人赵军通过多平台直播展示制琴工艺,三年售出5000余把二胡,产品远销海外。这样的故事印证着:数字技术正在重塑老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从“被服务者”变为“参与者”。更令人欣慰的是,曾经天堑一般的数字鸿沟正在逐渐消弭:工信部推动3000余个网站、APP完成适老化改造,超20万场“银龄数字课堂”陆续开课,近6亿人次享受“一键呼入人工客服”尊老专线服务……当“数字反哺”成为代际沟通的新纽带,52%的普及率终将化作银发群体拥抱数字生活的“通行证”。
5G铺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从“村村通宽带”到“乡乡通5G”,10年电信普遍服务让数字基础设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基建”。连云港市海州区的“5G+无人农场”示范基地使用5G虫情探测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病虫害等数据,结合无人机巡田和智能农机调度,实现了1300亩高标准农田管理的智能化。江苏南通“番茄小镇”依托5G智慧农业系统,构建了精准种植模型,研发出甜度达15度,每公斤售价超30元的“草莓番茄”,带动20多名农民转型技术工人,手机操控设备取代肩挑手提,人均年增收5万元。这些案例印证着:5G不仅是通信技术的升级,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催化剂”。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正在农村加速显现:农村网民规模达3.22亿,互联网普及率69.2%,较去年底提升1.9个百分点,这背后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当5G基站如“数字灯塔”照亮田间地头,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数字技术彻底打通。
流量跃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移动用户上网流量连续6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这背后是数字消费需求的爆发式释放。苏州形成“1个专业场馆、5类主流竞技项目、N场赛事”的“1+5+N”电竞产业格局,并成功举办2023年LPL季后赛,将电竞泛文娱“流量”就地转化为“留量”;在宿迁,京东集团投入30台无人快递车,日均配送600-800件快递,实现偏远地区“一小时达”,解决“快递下乡”难题。在工业领域,1.85万个工业5G项目落地,流量增长与技术创新正在同频共振:阿斯利康无锡供应基地“灯塔工厂”通过精益数字化转型,在全球800家先进药厂中质量、速度和效率绩效位列前10%,实现产量增长55%的同时,生产周期下降44%。
从银发族的“数字课堂”到创业者的“云端梦想”,11.23亿网民正在用指尖点击出数字中国的“诗与远方”。这既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数字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深刻诠释。随着5G-A技术试点与6G研发前瞻布局,日益增长的算力与网络规模将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