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时代 创未来 ——写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
摄像机,定格娄城蝶变;采访本,记录民生温度;麦克风,传递发展强音。
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回望我们的跋涉与坚守。
“每天写稿、拍摄、剪辑连轴转”是日常,“手机永不静音,24小时待命”是责任,“背着设备穿梭街巷,追着新闻熬到深夜”是坚守……用“六边形战士”来形容记者再贴切不过——“采、写、编、评、拍、剪”样样精通,既端得稳捕捉细节的镜头,也玩得转赋能传播的新技术。
记者始终“在路上”。旗帜鲜明讲政治,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运用全媒体传播体系,着力讲好“太仓故事”、传播“太仓声音”、提升“太仓形象”:牢记“党媒姓党”,用鲜活案例解读政策,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追踪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记录奋斗故事,展现娄城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紧跟“三农”、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热点,把群众的期盼与收获讲给更多人听……从宏大叙事中挖掘微观故事,用心用情描绘城市的斑斓画卷。
如果说“人前”的记者是新闻的“采集者”,那么“人后”的记者——编辑,就是新闻的“加工者”。
每每夜深人静,编辑部仍是灯火通明。
“标题可以再活泼一点”“照片位置需要调整,增强视觉冲击力”“版面设计还得再优化,提升整体美感”……他们化身“文字匠人”,细致入微地雕琢稿件,确保内容不出错、有价值;他们又像“烹饪大师”,悉心打磨融媒产品,虚心邀请读者品鉴,力求让每道“菜”都能受到青睐、传递温度与力量。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新闻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挑战。面对千头万绪的讯息、千家万户的诉求,记者们从未退缩,而是紧跟时代步伐,迭代传播方式——用短视频、直播、海报、长图、H5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语言”,不断增强党媒的影响力、穿透力。
记者节这天,记者并不放假。记者们在路上、在现场、在镜头后、在电脑前,不曾停歇。“把新闻做好”,就是记者迎接和庆祝这个节日一以贯之的方式。
一年来,我市新闻战线硕果累累、佳作频出:
——市融媒体中心参与创作的重大主题报道《75’东方海岸——百家县级融媒体短视频新闻行动》获得第3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拍摄创作的纪录片《走,风雨无阻!》获得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短片类好作品;
——获江苏省县级融媒好新闻一等奖2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1件;
——获江苏省好新闻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江苏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
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全方位展示了“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生动图景与独特魅力,为城市发展聚人气、添动能,助推更多项目、人才、资金选择太仓、扎根太仓。
坚守初心、保持定力,勇立潮头、胸怀时代,我市新闻人将继续为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而奋力前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鼓与呼。(记者 宋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