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东水家港支部的抗战记忆

来源:引力播 责编:王晓雅 时间:2025-08-19

斑驳陈旧的四方木质箱,内有剃头推子、篦子等整套理发工具,在苏州革命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套来自吴江区桃源镇水家港村的中共东水家港支部书记沈英杰的理发工具。80多年前,沈英杰就是挑着这副剃头担,以剃头职业作掩护,走东乡串西乡,张贴标语传单,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中共东水家港支部书记沈英杰的理发工具。苏州革命博物馆提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无数基层党支部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民族解放的希望。”苏州市吴江区委党史工办主任、区档案馆馆长王恒介绍说,吴江区桃源镇水家港村的中共东水家港支部成立于1939年5月,是吴江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也是严墓地区(今吴江区桃源镇铜罗社区)党领导抗日斗争的早期党组织。

星火燎原:形成以水家港为中心的农村党组织网络

1937年,随着淞沪会战的失利,上海、苏州、南京相继沦陷,地处苏浙交界的吴江县严墓地区成为日伪军控制下的“沦陷区”。然而,这片土地并未屈服于侵略者,反而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江南敌后抗日的重要据点。

严墓地区位于吴江西南部,与浙江乌镇、南浔毗邻,水网密布,是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场所。随着1939年2月中共浙西特委的建立,吴江地区的抗日工作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同期,中共浙西特委派遣党员韩昌到严墓地区开展工作。经过细致考察和培养,他先后发展了沈英杰等多名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成立党小组。同年5月,中共东水家港支部在水家港村正式成立,沈英杰任支部书记。中共东水家港支部的成立,开启了吴江农村地区党组织建设的新篇章,为严墓乃至整个吴江地区的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大动力。

支部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斗争环境,日伪军频繁“扫荡”,地方反动势力猖獗,但东水家港支部仍以勇气和智慧,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中共浙西路东特委和中共吴兴县委旧址(福泰兴烟纸店)。图片由吴江区委党史工办提供

1940年10月,中共浙西特委分设为浙西路东特委和浙西路西特委,严墓地区的党组织改由浙西路东特委领导。同年11月,中共浙西路东特委机关和中共吴兴县委机关同时设在水家港村。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东水家港支部的影响逐渐扩大到整个严墓地区。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特科上海党组织先后派遣中共党员到严墓开展工作,水家港妇女支部、南李家浜支部、严墓镇支部、茹菇兜支部、仁荡坝支部、姚浜党小组和瑾下浜的苏浙特别支部(共青团中共特支)先后建立,形成了以水家港为中心的农村党组织网络,东水家港支部作为这一网络的首创地,在组织领导和发展人民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全面斗争: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动

东水家港支部成立后,迅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动。

抗日宣传与群众动员是东水家港支部的首要工作。支部书记沈英杰以剃头职业作掩护,张贴标语传单,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东水家港支部积极组织抗日武装斗争,开展了一系列情报工作和革命斗争。1941年,地下党员沈文乾(又名沈四宝)得知情报,敌特准备抓捕时任中共浙西路东特委书记朱辉,马上请示韩昌同意,在深夜备上手枪并带两名地下党员,将朱辉夫妇送至对岸南浔的秘密联络点,使其成功脱险。

开展“二五减租”运动是东水家港支部领导群众进行经济斗争的重要举措。1940年冬,在东水家港支部发动下,“联村会”成立大会在严墓区召开,沈英杰任“联村会”干事长。当时严墓区的农民身受重重压迫,生活十分困难。东水家港党支部在“联村会”会议上,决定学习解放区“二五减租”政策,在一些乡村召开减租减息说理会,为贫苦农民撑腰,促使地主、富农减租。这一斗争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打击了与日伪勾结的顽固地主势力,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进一步巩固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共东水家港支部成员石雕像。图片由吴江区委党史工办提供

革命活动虽然充满了危险与牺牲,但东水家港支部的成员却毫不退缩,始终坚持斗争在最前沿。这种坚守信念、勇于牺牲的精神,是东水家港支部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年4月2日,位于水家港村村部一楼的中共东水家港支部革命史料陈列室正式揭牌,图文介绍、老物件展示和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东水家港支部的革命历程。室外广场上,8位地下党员的石雕像及纪念石碑、崇先桥、初心亭和使命亭等景观,让东水家港精神从历史走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