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翁以“匠心”手作篾器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网络
时间:2017-07-31

一大把竹篾,一只做竹筛的“扣”,在老人手里,一根根篾片被塞进“扣”内,紧靠身边的一根1米长的竹片,整齐地把篾片压住。“我14岁跟师傅学手艺,至今已整整81年了。那时学徒要5年,出师后,我才有了收入。”邵老师傅说,他在30多岁的时候,他的篾匠手艺就在浮桥一带小有名气,他一天的工钱是1.6元,而其他篾匠一般都在1.2元左右,他靠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还过得去。为了学到更多的手艺,老人年轻时还到上海嘉定去偷学,像饭罩顶上那个小小的“竹纽”,就是他偷学来的。老人说,别看这个小小的“竹纽”,编织起来可是技术活儿。老人曾受一家食堂的委托,做过一个直径近3米的饭罩,因为尺寸太大,老人从选料、配料到编织,花了1个多月时间才完成。解放后,邵老师傅进了手工业社竹器工场工作,后来转到供销社从事竹编工作,一直做到退休。在家闲着,老人并没有停下来,他不舍得扔了这手艺活。邵老师傅的儿子告诉记者,老人除了会编织竹篮、竹筛、竹箩、竹匾、鱼篓、簸箕、笊篱、蒸笼等常用小型器具外,还会制作大型的如竹床、竹凳、竹椅、竹梯等竹器。老人那时很忙,经常被人家叫去干活,有时一干就是好几天,当然,收入也多一点。
老人感慨地说,竹编手艺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智力活,更是个磨人的耐力活,做成一件竹器,劈、拣、刮、打、染等基本功必须要扎实,还需根据竹子的成色,确定做成什么样的竹器。老人拿出一个已经编好的针线匾,直径30厘米的匾,内部镶嵌着福、禄、喜、寿4个红字。老人说,这4个字不是画上去的,而是织进去的,现在一般的竹匠都不会了,看来过不了多久,这手艺可能要失传了。说话间,邵老师傅手中的竹筛底已经成形,篾片横竖整齐,空隙有序,黄绿色泽分明。老人笑哈哈地说:“现在年纪大了,手脚不太灵活了,不过,经常动动手,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记者看到,老人在编织过程中,手脚配合十分麻利灵巧,动作娴熟,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奔百岁的老人所为。
邵老师傅儿子告诉记者,老人4年前去街上选购竹子,不小心扭折了股骨,最后只好在医院换了股骨头。去年,老人又不慎摔了一跤,后脑不知碰了哪,休息了好长时间。现在,老人身体、情绪好的时候,还会坐下来做些竹器活。他的手编竹器,仍然很有市场。(记者 姚建平 文/图)
Taicang News
新闻中心
更多- 汪香元专题调研美妆港湾建设工作 打造全省美妆产业新高地
- 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融共进?太仓在全省创新实践 首笔生态补偿付款保函生效
- 拓展就业场景做好关爱服务 努力让广大残疾人更加有感 苏州市领导走访调研残疾人工作
- 各汽配企业抢抓新能源汽车风口,增加产品研发投入,加大智改数转力度,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抢占先机 双凤汽配产业“汽”势如虹
- 推动高端装备、传统制造等优势领域产业提质增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璜泾打造智能制造新标杆
- 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蔡丽新一行来太调研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 加速构建“买全球、卖全球”跨境生态圈;一季度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近9000万元 城厢发力跨境电商“黄金赛道”
-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近期重点工作
Special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