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护住粮食生产“命根子”
6月25日,第35个全国土地日如约而至,“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主题再次敲响土地保护的警钟。一场“护住粮食生产‘命根子’”的国土守卫战,正在制度、科技与民生的共振中走向纵深。
寸土寸金,严守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而现实的挑战更加触目惊心: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中低产田占比70%,后备资源仅8000万亩。“总量紧、质量低、潜力弱”的严峻现实倒逼国家以最硬的举措筑牢耕地防线:《土地管理法》《黑土地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相继颁布。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和“资源小省”,深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顶层设计,编织成密集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网”。当18亿亩红线从数字转化为责任清单,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中国饭碗”的重量。
向天借地,向上发展。破解土地稀缺困局,不仅需要技术的精进让土地承载能力突破物理极限,还需要“向空中要地,向存量要空间”。在江苏,一场“空间革命”正在发生:2024年全省新上工业项目平均容积率达1.35,较上年提高近两成。苏州更是早在2020年就划出100万亩工业和生产性研发用地保障线,并提出5年实现1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更新行动,用“向空中要地”破解发展瓶颈。南京秦淮区则创新“开发地块+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分层供地模式,将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推向“三维时代”。这些实践印证:节约集约并非被动妥协,而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动突围。
科技护田,端牢饭碗。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守护耕地不仅要保数量,更需提质量。制度设计之外,科技正成为耕地保护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在江苏宿迁,0.2 米分辨率高分影像数据,建立起“天 —空—地”一体化执法网络,支撑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苏州市推出 “i苏耕” 小程序,集成耕地信息查询、面积测量和违法线索上报功能,同时系统为各乡镇耕地生成 “身份证”,方便动态管理。从卫星遥感“天上看”到视频监控“实时看”,一张张“天空地网”一体化的监测网络正在各地铺开。
每一寸国土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希望。严守红线不是束缚发展的枷锁,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守护每一寸沃土,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让我们以“寸土必珍”的敬畏之心,以“集约高效”的创新之力,共同绘就新时代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壮美画卷。(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