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林“森”似海,增厚“绿水青山”家底
当春风拂过河北塞罕坝的广袤林场,吹绿浙江余村的满山茶树,萦绕广西桂林的蜿蜒漓江,惊飞红树林中栖息的白鹭。3月21日,第13个世界森林日翩然而至。从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绿毯”罩住滚滚流沙,到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为死亡之海“锁边”;从八步沙治沙“六老汉”以“父死子继”的约定让昏黄变葱茏、让沙漠开满花,到书写大漠传奇的石光银在毛乌素沙地筑起长达百余里的“绿色长城”。中国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让一座座荒山秃岭披上绿装,一片片荒漠戈壁变成林海,不断增厚国家的绿色家底。
生态与发展共引领,书写和谐共生新篇章。随着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本就恶化的生态环境愈发不堪重负。全球虽有近40亿公顷森林覆盖大地,但每年约有1000万公顷森林消失,每分钟就有相当于20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从地球消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惟有将经济与生态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堰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行“林药、林菌、林茶、林旅”复合经营模式,年产值过百亿元;伊春市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打造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2023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创新高……随着人们清晰地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是对立的矛盾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和谐篇章逐渐铺展开来。
传统与创新双驱动,按下为绿充“植”快进键。2024年,我国完成国土绿化面积超1亿亩,其中包括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足9%升至超过25%。庞大的绿色数字离不开一位位治沙“愚公”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与默默付出:图布巴图十几年间将5万多棵梭梭植进荒凉沙漠;马云平夫妇用20多万棵树木覆盖主动承包的3700多亩沙地;宝秀兰带领村民治沙致富,绿化27000多亩沙地。此外,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云种树”之中。网友们通过骑行、走步、无纸办公、绿色回收等低碳行为收集“绿色能量”,并经相关平台转换为真实的树木,即可在需要的地区种植。在传统与创新的植树模式双轮驱动下,环保理念愈发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他和她按下了为绿充“植”的快进键。
独创与共建协推进,同绘“森森”不息共生圈。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论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等一众造林工程,缔造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奇迹。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稳定世界第一,全球1/4的新增绿化来自中国。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行动也正为世界绿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重要助力。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倡议,积极与世界各国分享固沙、造林等技术;中巴合建的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助力沿线森林植被恢复面积多达200公顷;中泰红树林共同保护示范区成为培养种植人才、交流生态经验的新窗口……中国携手世界伙伴,以合作的“含绿量”提升着发展的“含金量”。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世界各国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只有心怀“大家”,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中国必将把自身命运和世界整体发展紧密联系,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让美丽中国更加美无止境的同时,与世界各国一起呵护好人类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共同建设好命运与共的地球村。(吴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