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国潮 “可触摸”,非遗 “活” 起来
3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谈年轻人非遗传承,李子柒说:“近年来,非遗、国潮兴起,相关文创产品、短视频等受到年轻人喜爱,不但证明了年轻人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也证明了非遗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李子柒认为,“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活态传承’,抓住年轻人的心。”
“近年来,呈现出非遗与国潮结合这一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在这一文化浪潮中,年轻人主动参与,为非遗传承与国潮创作辟路径、出成果,让古老非遗以鲜活之姿融入现代生活。
传统文化为根,国潮与非遗相融合。非遗的创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李子柒在学习木活字印刷术时,看到了非遗创新的又一路径,开发出诗词挂画等木活字文创产品,让木活字展示馆和文化墙走进校园。文化自信不等于照搬古物,创新是最好传承。在故宫文创的诸多爆款产品中,不少都出自年轻设计师之手。他们从故宫文物中汲取灵感,将传统元素巧妙融入现代设计。宫廷服饰上的纹样印在时尚的 T 恤、包包上,瞬间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物品,年轻人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创意之举,让国潮以更亲民、更时尚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借新媒体之力,打造非遗传播盛宴。年轻化表达,是最真实的流量密码。短视频平台上,众多的年轻非遗创作者成为“网红”。00 后皮影传承人党飞华,将传统皮影和热门IP 结合,用皮影演绎 “哪吒”“孙悟空”,得到短视频平台受众的追捧。90 后竹编艺人,通过直播展示竹编过程,从挑选竹子、破竹、编织到成品呈现,细致的步骤吸引了大量网友围观。年轻的戏曲演员,将经典唱段以短视频形式发布,搭配上潮流的音乐和特效,让古老戏曲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新媒体的即时性、广泛性和互动性,让非遗跨越地域与年龄界限,被更多人知晓和喜爱。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播盛宴的主力军,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也呈几何倍数增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非遗背后的商业价值。市场需求反哺文化传承。国潮不是考古现场,应是创造工坊。以传统陶瓷为例,一些年轻创业者发现消费者对个性化、高品质陶瓷产品的需求,于是与陶瓷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定制化陶瓷服务。从餐具到装饰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图案、颜色和造型。这种从市场需求探寻出的创新模式,不仅让非遗产品更贴合现代人的生活,也为非遗传承带来了经济收益,实现了非遗传承与商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当00后穿汉服蹦迪,当《山海经》变身赛博朋克,老字号玩起跨界联名,马面裙成街拍顶流……“出圈”的文创产品成功案例表明,年轻人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够更好地探索崭新的商业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以文化为“魂”的国潮,在传承非遗中释放出“澎湃能量”,年轻人在推动这一浪潮进程中功不可没。通过年轻人的广泛参与,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喜好,让非遗变得 “活起来”“可触摸”,“活态传承”融入时代,拥抱人们的生活。(杜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