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河渔港 渔获满舱 抢“鲜”上岸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肜静颖 时间:2025-10-23

  秋风送爽,蟹肥鱼美。9月29日,浏河渔港正式开港,首批渔船满载近380吨海鲜回港,标志着为期半年的“海鲜盛宴”正式开启。近日,随着第二批渔船缓缓靠岸,浏河渔港再次迎来丰收时刻。

  渔船渔港双向奔赴

  浏河渔港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如今,这里还在持续发展。浏河渔港开港,是一场渔船与港湾的“双向奔赴”。

  清晨的浏河渔港,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味。随着“浙嵊渔13424”号渔船缓缓靠岸,船员与工人迅速展开协同作业,一箱箱渔获通过传送带平稳转运至岸边,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船长陈松国是浏河渔港的老熟人:“这里的潮水平缓,风浪小,渔船进出安全。”正是这份安心,让他选择将船停靠在这片熟悉的港湾。

  这一船的收获颇为可观——12吨、3000多箱渔获,全部来自东海172五小区。陈松国介绍,本次捕捞以鳗鱼、鲳鱼、带鱼、梅子鱼为主。“小黄鱼现在不算多,季节还没到。”他补充道,随着季节变化,渔获种类和数量还将不断增加。

  渔获品质不断提升

  渔获上岸后,第一时间被交到渔业经纪人周爱江手中。从业40年的周爱江,只需看一眼,便能分辨渔获的品质。

  拿起一只色泽鲜艳的红虾,周爱江向记者介绍:“这种红虾,通体鲜红就表示质量上乘。如果头部发黑,那就不新鲜了。”他又拿起一条小黄鱼,“看,眼睛发黑、饱满不干枯,这就是新鲜的标志。这样的小黄鱼上了餐桌,绝对鲜美。”

  周爱江表示,随着海水温度逐渐降低,渔获品质越来越高,“鱼儿为了越冬会囤积更多脂肪,肉质变得更加紧实。这一批渔获比上一批好,而且越往后品质会越高”。

  “到冬天,那就不用说了。”周爱江笑着补充,“那时候鱼一上来就被冻住,品质最佳。”

  零售区域便利市民

  今年浏河渔港的一大变化,是专门开辟了面向市民的零售区域。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渔港只做批发的传统模式。

  “以前在码头上,我们不零售,因为太麻烦。”周爱江坦言,“但现在考虑到政府花了大力气、大精力建设渔港,特别关心渔港码头的发展,我们就划出一个区域,专门面向当地老百姓零售。”

  渔船出海周期约15天,这意味着,每隔半个月就有一波新鲜渔获抵达浏河渔港。为保证渔获新鲜,码头零售区域一般每次只持续3天。消息灵通的市民早早赶来,挑选心仪的渔获。

  在码头直接买海鲜,不仅新鲜,价格也实惠。市民顾秀红手提一箱黄鱼,满意地告诉记者:“整箱买更划算,这里一斤16元,零买得18元。关键是鲜,这可是刚从船上下来的。”

  “开港后又可以吃到新鲜的海鲜了。”市民陶秀娟难掩兴奋之情,她和两个朋友合买了一箱带鱼,现场分装、结算,对渔获品质十分满意,“这是中带,质量很好,很新鲜,我们觉得很值得。”

  冷链运输“鲜”达全国

  浏河渔港一开港,新鲜渔获便源源不断地上岸,渔港路上的“海鲜一条街”热闹了起来。海鲜摊位前生意红火,商贩们一边麻利地称重、收钱,一边热情地向顾客推荐。“今天人特别多,比平常多了好几倍!”一位摊主笑容满面地说,“我们凌晨四点就出摊了,备货量也增加了不少。”

  与此同时,大批优质渔获在成交后被迅速装进冷链车,发往全国各地。依托高效的物流网络,海鲜最快2小时可达南通,7小时可达山东。渠道畅通、供应稳定,浏河渔港的人气自然越来越旺。

  周爱江信心满满地展望:“等时机成熟,我们会陆续引进更多渔船,把这里办得更红火!”

  探索渔业升级新路

  随着更多渔船陆续归港,这份来自大海的馈赠将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滋味,也为浏河渔港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从渔船到餐桌,从批发到零售,浏河渔港正以独特的方式连接着大海与陆地。从单纯注重渔获数量,到如今注重品质把控和多元化经营;从单一的批发模式,到如今批零结合、线上线下联动,浏河渔港正在探索一条传统渔业与现代市场相结合的新路子。

  随着消费升级和人们对高品质海产品需求的增长,浏河渔港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越发凸显。未来,浏河镇将打造集渔业生产、冷链物流、海鲜贸易、美食体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渔港,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  张丹璐 文/图  闫俊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