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又到一年“芒种”时节 科技筑稳“大国粮仓”

来源:杜曦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6-05

6月5日是农历芒种,是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眼下,在东北粮仓沃野千里的黑土地上,春播已基本结束,大部分地块墒情较好,已陆续出苗,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希望。在广袤的冬小麦主产区,麦收已过四成,进度快于2024年同期,夏粮丰收有基础。年以来,各粮食主产区紧盯实现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预计年粮食意向种植面积17.9亿亩左右。(央视网6月4日消息)

按下数字 “加速键”,农田装上 “智慧脑”。在今年的 “三夏”生产中,人工智能与传统农业进一步融合,算法搭建起的农业“大脑”被越来越多种植户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全国投入各类智能农机具超 1700 万台套,其中配备北斗定位、作业监测等功能的智能化联合收割机成为“主力军”。在安徽、河南等主产区,智能收割机实时上传作业数据,后台平台据此优化调度策略,机收损耗率降至 1% 以内。中国移动在河南打造的 5G 智慧农业平台,通过传感器采集农田环境数据,结合 AI 算法预测小麦成熟度,精准调度农机抢收,实现了数万亩农田作业轨迹、进度一目了然。数字技术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而且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精准、科学、有效,降低了天气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育好 “中国种子”,做实农业强国“芯片”。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在种业研发上持续发力,不断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具有高产量和高品质的小麦品种。今年4月,我国科研人员历时12年攻关,育出了2025年度湖北超级稻品种“春9两优70”,米质达到国标优质米三级。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关键时候,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种业的安全关系到粮食的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文件中,关于种业建设提出要“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只有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才能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现代“新农人”,引领农民共筑 “幸福路”。在夏收现场,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懂农业生产又熟悉信息化,被称为“新农人”。乡村数字人才较为短缺,这些“新农人”成为跨界复合型人才。“新农人”化身“兴农人”,他们利用自己的数字知识和技能,带领广大农民智慧种田。有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数字咨询服务。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先进的数字农业技术,实现了增产增收。“新农人”成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引领着农民走上“幸福路”。

科技赋能夏收,“大国粮仓”稳固。广袤的田野上,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奏响丰收的乐章。在“三夏”战役中,科技为农业生产按下了“加速键”,让“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到手”,让“中国饭碗”更丰盛。(杜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