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云端耕出“智慧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陆晨阳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3-12

三月江南沃麦田绿波荡漾。近日,在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上空,多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农业无人机穿梭在麦田间,精准抛撒肥料。数字经济正为传统农耕装上“智慧引擎”。从2022年至2024年,港城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数量从76台增长至210台,作业范围从单一植保扩展到播种、施肥全链条。作为全国智慧农业改革试点,苏州正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动春耕备耕从 “经验依赖” 转向“数据驱动”,为粮食稳产丰产注入科技动能。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构建抗风险能力“新屏障”。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苏州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农田管理精准化、生产过程智能化。通安镇采用无人机植保技术,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100倍,农药使用量减少30%;相城金香溢合作社依托北斗导航建成无人农场,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操作,人力成本降低40%。更值得关注的是,作物云管理平台通过 AI 遥感分析,仅需两张照片即可生成麦田生长评估报告,为 2.3 万户农户提供个性化田间管理方案。数据显示,2024 年苏州智慧农业覆盖率达68%,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突破95%,科技已成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升的核心支撑。

数字重塑治理体系,激活基层服务“神经末梢”。乡村振兴的深层变革在于治理现代化。苏州创新打造“数字孪生乡村” 平台,整合党建、环保、民生等12个领域数据,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效率提升40%。张家港永联村通过智能垃圾箱监管系统,将垃圾分类准确率提升至98%;吴江元荡村数字乡村客厅集成 446 家上海医院挂号等128项服务,让村民“刷脸办医保”成为常态。更具突破性的是,全市建成覆盖所有行政村的“互联网 + 政务” 服务站,68 项高频事项实现“掌上办”,基层治理正从“人找服务”转向“服务找人”。这种“治理数字化”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效能,更重塑了政府与群众的互动关系。

城乡协同创新机制,构建资源共享“生态圈”。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苏州深化“东部技术 + 西部资源” 协作模式,与陕西略阳共建数字乡村试点,帮助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额增长58%。同时,串联8条智慧体验线路,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姑苏区牛桥村创新“虚拟旅馆”管理模式,运用智能电表、人脸识别系统实现出租房屋精准治理;高新区树山村打造“智慧景区”,实时监测客流数据,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这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协同机制,正在重塑城乡要素流通体系,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从“智慧植保”到“云端治理”,从“无人农场”到“数字客厅”,苏州的数字化实践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当科技深度融入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和民生服务,不仅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更重构了城乡发展格局,让数字文明之光照亮每一寸乡土。(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