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非遗,正青春向未来
2025年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如同一支火把,点燃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全民热情。非遗,正以青春之名,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破土生长。它扎根于数字基建的土壤,生长于青年创意的枝头,最终在文明传承的脉络中,结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果实。
解构“代际鸿沟”,让非遗技艺传承“后继有人”。过去,非遗传承常被诟病为“青黄不接”,而今,高校正成为破解困境的关键枢纽。北京联合大学构建“技艺研习—文化阐释—价值体认”育人链条,让学生在掐丝珐琅制作中领悟“天工开物”的生态智慧;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师生联合传承人开发非遗剪纸文创产品,运用电商直播助农增收。数据显示,全国已有9100余家非遗工坊,带动27万脱贫群众就业,其中“90后”传承人占比近三成。当“90后”博主李子柒让海内外无数观众了解并爱上了中国“非遗”,当潮州“90后”张哲翰将抽纱技艺融入时尚配饰设计,非遗传承已从“单向输血”转变为“双向奔赴”。这些实践印证:唯有让青年成为非遗技艺的习得者、文化的解读者与再造者,才能真正激活非遗的生命力。
打破“次元壁垒”,用数字技术唤醒“沉睡历史”。科技赋能为非遗插上“破圈之翼”。苏州博物馆与支付宝合作推出的“苏博AR寻宝”活动,触发AR互动。山西文旅与游戏《黑神话:悟空》联动,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实现沉浸式西游文旅体验。这种“数字孪生”不仅改变了非遗的呈现方式,更重塑了其传播生态——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项目吸引全球70多国用户“云游”,“扬州八怪元宇宙”项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空间,推动八怪文化走向世界。技术的力量,在于将非遗从“橱窗展示”推向“沉浸体验”,当观众在指尖“云游”中国时,他们触摸的不再是冰冷的屏幕,而是文明传承的温度。
重构“生活场景”,以跨界融合激活“文化基因”。非遗的终极生命力,在于与现代生活的“无缝衔接”。政策层面,《“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融合模式;实践中,“非遗焕新购物月”通过集市、景区展演等形式,让扎染桌布、漆器首饰走进千家万户。更具启示性的是“非遗+”的创意裂变:贵州“村超”“村BA”“村T”等活动与侗族大歌、苗族蜡染等非遗文化结合,打造文旅新IP。江苏宜兴白塔村举办的全国夏季“村晚”将舞龙舞狮与非遗“打铁花”结合,让游客有了跨界体验。这种跨界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创造了文化认同的新载体。当非遗从“文化符号”变为“生活方式”,它的存在便不再是“保护”而是“需要”。
青年传承人用创意打破传统边界,科技手段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现代生活为非遗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我们既要守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非遗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生长”。唯有如此,那些沉淀千年的智慧与技艺,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永恒源泉。(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