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莫让青春之躯独自抵挡虚拟世界的恶意洪流

来源:唐鸣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9-12

谣言扭曲亲情、网络暴力碾压个体,这样的悲剧时常在网络空间上演,成为撕开时代表象的冰冷缩影。信息奔流的背后,没有一只推波助澜的手是无辜的;每一轮狂欢式的网络暴力,都在侵蚀现代文明的根基。然而,网络空间不应只有寒冰与暗流,更应有阳光与清泉。我们需要各方携手,用理性点击与温暖发声,共同守护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的健康成长,让清朗之风吹散恶意的阴霾。

网络暴力的“隐形刀刃”,正成为荼毒青少年的“残酷杀手”。在心理层面,它如毒藤般缠绕心灵,引发抑郁、焦虑情绪甚至轻生行为。比如近期备受关注的上海“4岁女童南汇海滩走失”事件中,部分账号编造“女童曾被丢弃”等不实信息,致其家属遭受密集网络攻击,真相缺失下的恶意揣测给当事人带来二次创伤。在社会层面,受害者往往陷入“社会性死亡”,名誉被网暴洪流吞噬。上海一名女孩为听障父亲订外卖,仅因打赏外卖小哥的金额被质疑,便遭网暴狂潮,最终不堪重负选择轻生。当网络暴力的泥潭无情吞噬青少年,谁来为这些悲剧负责?

法律与政策的“防护网”,正从制度到行动加强全面保障。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暴力问题,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的法律政策体系。《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明确禁止网络欺凌行为。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司法层面同样积极行动。比如今年6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当事人小丽为报复同学小花,通过某App制作并传播了一段带有小花校服照的诽谤视频。法院强调,网络平台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行为负有更高审查义务。这一判决为加强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样本。

根治网络暴力,既需每个指尖传递温度,也呼唤公共空间道德生态的重塑。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超过50%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身边发生过网络暴力,30%以上的未成年人曾参与过网络暴力相关活动。这警示我们,凝聚社会合力构建抵制网络暴力的全民防线刻不容缓。旁观者不参与、不转发谣言,一次举报就如为“溺水”青少年抛掷一根绳索。家长与学校更需筑牢堤坝,既监督孩子网络行为,更以同理心教育培育健康的价值观。而每一位网民在按下发送键前请三思:这行文字是落到他人肩头的雪花,还是砸向心灵的巨石?网络那端,可能正是一个渴望被理解、被关切的年轻生命。

无数指尖的微光汇聚,足以照亮网络暴力的深渊。唯有从制度到人心构筑起坚实堤坝,我们才能为青少年守护一片清朗的网络星河——让每一个青春,都不必再以血肉之躯,独自抵挡虚拟世界的恶意洪流。(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