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用城市更新“金钥匙”,打开“产城人融合”发展之门

来源:唐鸣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3-27

3月24日,住建部公布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总结推广各地城市更新好经验好做法。从南通南川园完整社区的民生温度,到无锡蓝系列园区的产业裂变,从苏州十全街的文化蝶变到南京颐和路的文脉赓续,江苏四城成功上榜,点亮了城市更新的多重维度。这些生动实践折射出城市更新正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这把钥匙打开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焕新,更是城市治理的深层密码,是发展动能的结构转换,是美好生活的无限可能。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发展范式的深刻变革。在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5%的今天,城市建设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城市更新通过存量空间的活化利用,破解土地资源紧约束难题;通过功能结构的优化重组,重构城市经济地理版图;通过历史文脉的传承创新,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这种“无界更新”的理念,正在重塑我国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而是以“绣花功夫”实现城市肌理的有机更新,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系统工程。

江苏各地的持续推进,绘制出多维更新的创新图谱。 比如南通南川园片区通过补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嵌入式养老机构、社区食堂等设施,将38个老旧小区整合为完整社区,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展现了民生导向的更新智慧,即以最小干预获取最大效益,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惠民工程。无锡蓝系列园区将老厂房改造为集成电路设计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等新经济载体,推动传统制造基地向创新策源地蜕变,演绎着“腾笼换鸟”的产业传奇,构建起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生态。而苏州十全街通过立面整治、业态引导、文化注入,既保留了“水陆并行”的街巷肌理,又植入了非遗工坊、设计师品牌等新业态,这种“针灸式更新”堪称历史街区活化典范,彰显着城市更新的文化自觉。

推动城市更新,需要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比如南京颐和路街区的保护更新,通过建立历史建筑"一栋一档"数字档案,组建居民共建理事会,形成了全民守护文化遗产的治理生态,正是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生动实践。这种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让城市更新成为凝聚共识的社会工程。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城市更新模式。BIM技术辅助历史建筑三维测绘,CIM平台实现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区块链技术保障历史建筑产权流转……当数字孪生城市与实体更新深度融合,城市更新将突破物理边界,在数字空间获得更广阔的创新可能。

城市更新的终极价值,在于创造持久生命力。当前,城市更新已超越物质空间改造的范畴,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对江苏而言,既要留住“烟雨江南”乡愁记忆,又要培育“数字智造”创新动能;既要织补便民“生活圈”民生网络,又要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生态。当城市更新这把“金钥匙”打开高质量发展的大门,我们迎来的必将是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城市未来。(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