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浮桥镇:乡村蝶变奏出振兴强音

来源:引力播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2-11-22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入选名单,太仓浮桥镇方桥村、三市村入选,成为太仓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古韵风情融合现代文化,特色景观成就农旅地标。这两个古村落的活化利用正是浮桥镇探索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注脚。

  十年来,浮桥镇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加快特色康居乡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逐年攀升,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新篇章,奏出乡村振兴最强音。

  机器“旋风”刮进田间地头

  机器轰隆隆驶过,身后留下一排笔直板正的蒜苗。10月初,牌楼社区的白蒜进入播种期,社区今年新引进的大蒜播种机正式亮相。

  “十几年前,白蒜都是人工下种,需要蒜农弯着腰把一个一个的蒜瓣徒手按进土里,费力劳神效率还不高,用上大蒜播种机后,一天可以种蒜10亩,效率是人工种植的5倍。”牌楼社区新农人钱毅诚说。

  机器“旋风”刮进田间地头,这是十年来浮桥镇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缩影。

  过去十年,浮桥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988亩,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同时新建3个粮食烘干中心、1个菜篮子基地,绿色防控、稻麦精量播种等农业技术推广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种植率超97%。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浮桥镇坚持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做精做深产业特色,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扩大产业链规模,形成优势产业带;因地制宜规划布局“一村一品”产业,拓展产业链深度,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十年里,浮桥镇10000亩沿江粮食生产基地等“6个1”工程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片区已成规模;“牌楼白蒜”“浮桥大米”“丁泾黄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愈发响亮,成为一块块“金字招牌”;“古街文化”“古村文化”融合共生,方家桥古村落为核心的农旅融合片区成型;白蒜节、丰收节、农旅节等文旅活动放大品牌效应,为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持续赋能。

  “土里刨金”迈向“共富路”

  通过引进优质大米种源,应用新型种植技术,56岁的方桥村村民汪利民做到了“土里刨金”。去年,汪利民种了220多亩地,亩均纯收入达1500元左右,一年种地收入达20多万元。

  乡村振兴,富民强村是落脚点。十年来,浮桥镇聚焦共同富裕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带动等多种方式,集聚发展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让集体经济强起来;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保障,拓宽增收渠道,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富桥模式”打破村与村之间的行政界限,异地集中建设村级物业,18个村社区“抱团取暖”;借助国土空间全域整治发展东风,腾退低效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强化农村“三资”监管,细化《浮桥镇集体资产管理方案》,严格规范租赁行为……一套“组合拳”破开发展瓶颈,助力村级集体经济腾飞。浮桥镇村均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302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1235万元。

  土地换社保、股份分红等惠民举措实实在在落地,为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奔向“共富路”;新兴职业农民、农业委培生出现在田间地头,带来致富新技术、新思路。十年里,浮桥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多。

  特色康居乡村绘就最美乡村画卷

  走进浮桥镇的各个村居,平整的村路、崭新的路灯、清澈的河道、靓丽的庭院、精致的农房成为“标配”,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田园风光是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十年来,浮桥镇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加强特色康居乡村建设,以点点精致,串成靓丽风景线,绘就连片最美乡村图景。

  为把“脏乱差”变成“洁净美”,浮桥镇开展“啄木鸟+显微镜”行动、净美家园迎新春活动、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等,聚焦“四清一治一改”,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河塘沟渠、农业废弃物,着力提升村庄环境。十年里,浮桥镇获评“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集体”,方桥村、三市村、绿化村等先后获评“苏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为美丽乡村擦亮底色的同时,浮桥镇优化村庄布局,挖掘村庄特色,打造生态乡村景观,建设特色康居乡村,为美丽乡村增添“亮色”。

  结合“菜篮子工程”,鼓励村民把房前屋后的闲置荒地打造成“高颜值”幸福小菜园;推进美丽庭院建设,以家家美带动村村美,实现美美与共;挖掘古村落文化资源,形成以方家桥古村落为核心,辐射20个自然村落的“浮桥镇古村落农旅融合片”特色康居示范区。

  截至目前,浮桥镇累计建成特色康居乡村51个,三市村三家市获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国家级传统村落;方桥村获评苏州市康居特色村,方桥村方家桥被列为苏州市精品乡村试点村落、国家级传统村落。

(苏报融媒记者 顾志敏 周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