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家走基层 | 太仓如何深度对接上海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来源:引力播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4-01-30

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意义重大。

太仓作为上海的近邻,2003年就率先在长三角地区明确提出“接轨上海”发展战略,并将其纳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战略,“十三五”规划又进一步提出“融入上海”发展战略,开启了从“接轨”到“融入”新的融合发展之路。20年来,太仓主动承接上海辐射和带动,高起点谋划发展载体,高水平打造合作平台,高质量推进产业协同,“沪太同城”效应不断放大,“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城市标识持续擦亮。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经过五年的发展,太仓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的五年又已开启,太仓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深度对接上海提升产业发展质效?近日,“社科专家走基层”来到太仓,先后调研了太仓中德合作展示馆、太仓荣南密封件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太仓深入对接上海,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并通过座谈交流一起为太仓推进合作发展献计献策。

借助上海优势,推进中德产业深度合作

太仓是著名的“德企之乡”,当初德企选择太仓,临近上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调研组来到太仓中德合作展示馆,该馆于2023年3月正式建成开馆,展馆分为“大时代”“大作为”“大事件”“大示范”“大环境”“大产业”“大合作”和“大未来”八个篇章,真实记录了1993年以来太仓对德合作的历史时刻,生动再现了在太德资企业的成长历程,全面展示了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获批以来在产业、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区内各功能载体发展情况。

太仓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介绍,太仓面对摆在“家门口”的历史机遇,围绕提升交通、科创、产业等“八个同圈”水平,按下“融入上海”快捷键。目前,围绕嘉昆太区域合作、太仓港、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列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上位规划文件,中德(太仓)产业合作发展基地写入“虹桥升级版政策”,太仓要全面对接上海“五个中心”“五个新城”建设,以五大新城“姐妹城”定位和全国知名的“中德创新城”目标为引领,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深化控规实施、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积极引进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的水平。目前,依托上海国际化窗口,对德合作能级持续提升,德企总数已达500家,物贸、文旅产业发展潜力不断激发。

牵手上海总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太仓的产业发展,用好上海总部提供的研发产品,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的升级换代。太仓荣南密封件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该企业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上海,目前在江苏太仓、湖北武汉分别设有生产基地,并在德国和美国设有全球技术服务中心。荣南拥有丰富的研发技术和配套经验,主营业务为研发制造具有核心功能的高分子材料汽车零部件,太仓荣南主要生产密封条,产品配套特斯拉、蔚来、比亚迪、广汽新能源、奔驰、宝马等全球中高档汽车,是众多全球汽车主机厂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信赖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据公司相关人员介绍,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已拥有97项,在申请中69项,多项科研成果入选省级重点新产品新技术目录项目,并先后获得“民营科技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小巨人”“研究生工作站”等荣誉称号,技术创新成果颇丰。

调研组专家了解到,太仓正积极推进产业协同。沪太产业合作持续深化,经济互动关系已从单一的招商引资延伸到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嵌入、联动和融入发展阶段。深度融入上海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建设,主动对接上海临港等航空产业园,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中心、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发展联盟办公室落户太仓。2022年以来,太仓新引进高博航空总部等240余个优质沪上项目。汽车核心零部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不断壮大,已成为沪太产业协同发展的加速器。

共谋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太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发挥优势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调研组来到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调研,真切感受到推进发展的“太仓速度”。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于2020年底正式入驻“太仓航空新材料创新园”,2021年底建成投产。目前是一家专业从事轻量化航空材料和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研发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产品为钛铝合金发动机部件、航空航天等钛合金铸件及民用钛合金铸件,力争建成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领先、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优质企业,谱写钛业华章,更好服务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太仓推进航天产业发展,可以借助上海的优势,形成互补共进的发展态势。据了解,太仓与上海合作,共谋科技创新。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支点,太仓强化和复旦大学等上海高校合作,高效运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太仓分所等沪太共建科创平台。建立国际创新人才沪太联合引育中心,打造区域协同引才新平台。目前,太仓产学研合作与上海高校院所联合开展超70%,领军人才企业中由上海转移或产业化的占比超40%。

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太仓在深度对接上海中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与上海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座谈研讨会上,调研组专家与太仓市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围绕太仓在合作发展中的“太仓速度”和“太仓质效”深入研讨,对太仓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质效寄予厚望。

高质量对接上海 助力太仓产业提质升级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传明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明确指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先提出“接轨上海”发展战略的地区,多年来太仓主动承接上海辐射和带动,“沪太同城”效应不断放大,“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城市标识持续擦亮。然而,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全球产业链及供应链调整加快,区域化、短链化、近岸化特征愈加明显,客观要求太仓借上海全面推进长三角新一轮一体化之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合作共赢,协同夯实产业转型基础、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当前,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龙头的上海,已拿出更加务实而主动的产业对接姿态,而周边的南通、嘉兴和湖州,甚至苏北的部分城市也大招频频。面对机遇和挑战,太仓需进一步提升大格局和大担当的战略意识,理性处理区域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提出更高显示度的产业接轨项目和举措,在承接辐射和带动发展两方面发挥创新示范效应。具体而言,太仓可在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核心零部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特色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紧抓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的有利契机,瞄准上海大院大所大项目等高端资源要素,深化与上海产业合作对接,策应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着力形成与上海产业配套融合、协同互补、各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应特别关注推动与上海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嵌入、联动和融合,精准对接,加大错位协同力度,同时力戒低层次的数量扩张。积极研究并确定太仓可对接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研发创新资源、重点单位和企业,精确梳理在沪大科学装置目录清单,聚焦太仓优势及拟发展产业,以更好满足太仓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模式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切实需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太仓在与上海合作协调过程中,应以具体有形项目行动(大到沪太同港、嘉闵线北延,小到新能源汽车使用、充电设施一体化等)为抓手,避免在范围广泛的领域中进行抽象议论和长时间讨论,从而更好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发展企业主体在区域间的自我联合、自我协调和自我发展机制,与上海进行实实在在的产业衔接,切实发挥临沪区位优势,协同奋力实现新时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发挥“沪太同港”效应 加快太仓港转向“物贸港”

□东吴智库副院长,苏州大学自由贸易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 屠立峰

“沪太同港”的推进,能够助力太仓临港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进“沪太同港化”,持续释放港口联运枢纽优势。2020年,沪太两港全面实现通关一体化,货物在两港之间进出口均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太仓港作为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喂给港功能不断强化,例如,建成运营上海港空箱中心太仓港分中心,联合上港集团推出“苏州ICT2.0”“沪太通3.0”两大航运产品。沪太两港实现双向“离港确认”,“太申快航”等中转平台有力助推太仓港发展成为江海联运核心港区与近洋运输集散中心。沪太两港还协调相关船公司、货运代理,保障苏州本地及长江沿线城市企业空箱用箱需求,降低空箱用箱成本、时间成本。

同时,还能有效助力港产城融合,稳步实现向“物贸港”转型。太仓港依托江海河交汇区位优势及公、铁、水多式联运优势,打造江海河联运中转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建成苏州全球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打造海鲜、东南亚水果、木材“三个百亿”进口商品集散中心、长三角汽车整车及零配件交易中心等,有力支持太仓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大千亿级产业发展,助推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文化旅游逐步成为太仓产业“新地标”。太仓港还全面服务润邦、美孚、扬子三井等骨干企业做强做大,通过打造夸特纳斯国际食材集采集配加工销售中心,做优跨境电商产业。太仓港一期至四期码头5932米集装箱岸线18个泊位打通,港口通航效率和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建设中的海通太仓汽车码头将实现长江中上游汽车的水水中转功能,为中国汽车品牌出口海外提供保障。

当前,高标准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要深化太仓港在长三角区域的协同作用,扩大物流枢纽辐射影响力,聚焦长三角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现代航运物贸服务体系功能。

一是发挥太仓港与上海港联动协同的潜力,提升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能级。招引国际班轮公司、船舶管理机构、国际船级社、金融租赁、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服务型和功能性机构在太仓设立分支机构,服务于苏州等腹地城市,全方位提升航运服务品质、服务能级,夯实现代航运服务发展基础。

二是面向腹地重点产业链,提升港口物贸服务力。鼓励太仓港联合优质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专业公共海外仓运作平台。打造“保税展示+跨境电商”项目,集中日韩、“一带一路”商品跨境网购自提、品牌展示发布、选品、直播等功能于一体,丰富港口周边外贸新业态,助力我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探索开辟以RCEP成员国为目的地的“直航专线”。争取联合海关部门共同推进仓储、物流、清关等“一站式”跨境贸易便利化服务,降低企业短驳运输成本,满足电商货物小批量、多批次、时效强的进出口需求,打造长江经济带货物中转大港。

三是发挥苏州自贸片区太仓联动创新区平台优势,提升太仓港数智化水平。争取在江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中开辟太仓港航专窗。例如,在“船港动态”中,接入“跨境海运数据通道”“保速通”“苏沪数字货站”“水水中转通关查验互通互认”等业务应用,拓展与“苏商通”项目合作,实现口岸和国内物流业务流程信息对接。围绕船舶安全智慧监管、智慧航保、智慧物流、智能码头装卸、智能闸口等领域,推动港口全领域全过程智能化。



推动沪太同城 发挥相邻优势实现互补共进

□西交利物浦大学创业家学院(创业与企业港)副教授 荀继尧

自“十三五”规划提出“融入上海”发展战略以来,太仓开启了从“接轨”到“融入”上海的更具精准定位的融合发展之路。20年来,太仓积极推动“沪太同城”效应,深耕规划共衔、交通共联、产业共兴、民生共享四方面,从而使得“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城市名片已深入人心。 笔者不由想到这几年自己关于战略文献中的资源基础论的相关研究。虽然分析主体是企业,但这些理论可能对两个城市的战略竞合也有一定参考价值。传统的资源基础论由于其过于专注组织内部资源的观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笔者曾在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企业互补资源(商业资源和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也有很重要的关系。简言之,把以上概念推广开来,“融入上海”发展战略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以太仓定位自己成为上海的互补性资源为前提的。我的观点是:邻近即优势,互补是王道。

太仓靠近上海的天然地理优势,以及在资源上可以有效及时补充上海的溢出红利是值得深耕的。这里既有各城市主体资源演进的动态平衡,也有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结果。从而,融合、共生成为常态。首先,邻近即优势。太仓市距上海人民广场50公里。太仓的核心战略之一——德企之乡就中德(太仓)产业合作发展与上海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战略紧密相连。去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在上海市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的方案》,明确要扩大电子商务领域对外开放,打造数字经济合作新高地,同时明确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丝路电商”辐射引领区。这些都为中德(太仓)产业合作融入“丝路电商”的战略提供了基础。交通互联上,“5+1”轨道交通网络加速构建,沪苏通铁路一期、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北沿江高铁、沪苏通铁路二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苏锡常城际太仓先导段等项目提速推进。岳鹿路对接嘉定城北路等沪太断头路梯次打通,至上海地铁7号线和11号线、虹桥、浦东机场的城际快速交通线路联通直达。全国首创沪太两港通关一体化,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喂给港功能不断建强,港口联运枢纽优势持续释放。

其次,互补是王道。一个组织的内部资源的演进和积累是长久的,每个城市的资源也是有差异的。太仓融入上海,也就是“沪太一体化发展”还要考虑互补的价值在哪里,有什么价值?以上海内部一体化驱动力而言,旨在提升上海城市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协同推进各个领域的发展,有望提高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从而增强城市整体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融入”的前提是要提供增强上海的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价值。以笔者所在的高等教育为例,互补上海的教育资源如:创业家学院,深耕行业学院融合式教育。全力推进智汇谷科技创新园开园投用,持续集聚沪上科技、人才资源。第二,太仓还可以与上海的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教育项目或者双元制项目,为两地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太仓也可以引进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通过与上海的高等学府合作,太仓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促进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我们相信,太仓下一步的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的动作,一定能更好,更主动承接上海优质资源辐射带动、积极参与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协作共建,努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

(苏报融媒记者 弓 玺 马玉林 王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