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古树名木葱葱 还须绵绵呵护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3月15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条例》施行对进一步强化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保护工作是“国之大者”。据相关统计,我国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其中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尤为珍贵的是,树龄达 5000 年以上的古树有 5 株。放眼神州大地,从南方郁郁葱葱的山林,到北方广袤无垠的原野,有着无数珍贵的古树名木,像“树中寿星”陕西黄帝陵黄帝手植柏,它已有5000多岁高龄,历经无数风雨,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条例》明确,古树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不包括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是鲜活的生命,都是绿色宝藏。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依据《条例》依法保护,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保护古树名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保护措施。专业团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高科技树木检测设备,给每一棵古树名木来一次全面 “体检”,把它们的详细信息都记录在案,建立起完善的古树名木数据库,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打好基础。依据《条例》这一有力法规,依法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一些景区,曾经有游客为了拍照好看,攀爬古树对古树造成损伤。往后,依据《条例》,就能对这类破坏行为进行相应处罚,促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不断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精准化。
呵护绿色瑰宝,每个人都成为古树名木的 “守护者”。让更多人成为“守护者”,需从多方面入手,不仅要挖掘其价值开展相关活动,更要强化宣传引导。古树名木保护重在群众的参与,在深入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内涵等多重功能和价值基础上,各地正有序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等活动,通过打造形式多样的古树名木主题公园、绿美古树乡村、古树小区、发布古树主题旅游线路、举办古树文化节等,推动古树名木与社区和谐共生,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让古树名木更好地“向上生长、向下扎根”。通过组建古树名木保护志愿者队伍、走进学校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等,让更多人了解古树名木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共同守护好穿越古今的绿色瑰宝。
古树名木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它不仅仅是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展现,更是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承载。华夏古树名木见证社会变迁,承载乡愁记忆。千百年来,一株株郁郁葱葱的古树名木,作为情感与文化的依托,世代相传,成为了人民群众心中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我们应守护好这一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古树名木故事,让绿色瑰宝枝叶长青。(杜曦)